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佛教和印度教思想上有什么区别

佛教和印度教思想上有什么区别_第1页
佛教和印度教思想上有什么区别_第2页
佛教和印度教的思想差异之业报轮回思想 印度教以为,生死轮回的根源,来自于业。业,是行为善恶的造作,产生于人们无限的爱欲与无始以来的无明。于是以无明为始,依欲而成意志,由意志而有业,由业而受果的轮回圈子于焉形成。此外,印度教以为,我是生命轮回中的主角,人的身体因我而生,人的活动也由我而起,所以我是恒常存在的,现世人生的苦,由前世行为招感而来,今生行为的善恶,同样也会连带前世的业缘,影响到下一世的人生。由此可知,婆罗门教的轮回观和业力说是恒贯三世,建立在实有我思想上,与真我论相结合。 佛教否认恒常有我的理论,认为业力并非依附在固定的我上,而是一种生命继起的动力。也就是说,轮回中的我,是众缘和合而生,由外在具有形体的身躯,与受想行识等内在精神的作用组合而成,而且每一因缘又是其他众缘的和合所得,所以在缘起性空中不断地刹那转变、聚灭,无法令人随心所欲,故无永恒不变的实我存在。如同燃烧中的薪火,尽管一个个的火焰刹那窜起,又刹那熄灭,火的本身仍以一种焚烧的状态继续蔓延。而这个由众缘和合,假名为我的生命,也以无明为父,贪爱为母,承受自己过去的业报,流转于六道之中。所以佛教的轮回观,是在无限时空循环中的三世因果里,建立自业自得的业报思想。 佛教和印度教的思想差异之修行解脱思想 就形式而言,佛教与印度教主张透过修证的方式,完成身心的苦恼束缚解脱;但在内容上,印度教主张梵我一如即是解脱。解脱的方法,除了要学习吠陀、祭祀、布施、苦行之外,更须舍弃名利、妻儿亲朋,出家修习瑜伽禅定,使心寂静;由此认识,才能得到梵我一如的正智,体悟梵我一如的真解脱境界。佛教的看法则不同,在修持实践上,强调觉照的工夫,认为解脱必须经由四圣谛的亲身体悟,在缘起思想的前导下,依八正道行持,证入无我自在的究竟空性中。 就持戒而言,印度教实行人生的四个行期:梵行期、家居期、林栖期与云游期;根据每个阶段规定的义务,致力履行祭祀、祈祷、持戒及禁欲等,以求解脱。佛教除了在家信徒之外,更有戒律严谨的僧团组织为圭臬。二者虽同样奉行五戒,但佛教着重生活的实践,令人容易遵行。 相较于印度教的苦行、祭拜的种种苛刻条件来说,佛教认为诸法是互相依赖,互为条件的,因此实行不偏于苦,不偏于乐的中道修持,与慈世济物的利他行。 佛教对印度教的影响 在婆罗门教的圣典中,记载种姓制度中的婆罗门是由梵天的口生出,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分别由梵天的双臂、两腿...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不二商店+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我是你的不二选择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