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其坤是全国首届创新争先奖章的获得者,也是一名攻克量子世界难题的科学家,在清华——“大学,他有一个比院士更加响亮的称呼7—11”教授。早年留学期间,薛其坤每天早上 7 点进实验室,晚上 11“点才出来, 7—11”教授这个雅号由此而来。1999 年回国后,这一由好奇心所催生的持之以恒的坚持与探究见证了薛其坤的成长。18 年来,他几乎没有休息过一个完整的假期和周末。“”虽然非常辛苦,但我乐在其中。 薛其坤说,在实验室中解开一个个科研上的谜团,让自己感到非常充实。功夫不负有心人。凭着这一股子不怕失败、反复求证的精神,在长达 4 年的尝试生长和分析讨论了 1000 多个样品,薛其坤率领团队取得了攻克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重大发现。这一发现的论文在美国《科学》杂志上发表后,举世皆惊,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称, 这是从中国实验室里,第一次发表出了诺贝尔奖级的物理学论文!勇擔使命:用一流的成果回馈时代中国院院士、海军大学教授马伟明率领的海军工程大学电力集成创新团队荣获了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牌。马伟明表示,作为党和军队培育的科技者,理应主动担当起时代给予的神圣使命,敢于担当、勇于超越,全身心投入科技创新实践,将获奖作为探究的新起点,用一流的成果回馈这个时代。航天者、全国创新争先奖章获得者、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四讨论院科技委主任许波表示,近年来新技术、新材料已经广泛应用于航天领域,显著提高了产品的性能和可靠性,提高了工作效率。3D 打印技术的应用缩短了型号研制周期;互联网技术、信息技术的应用,改变了科研管理模式;石墨烯、纳米等新材料的应用,提高了产品的性能;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在整合优质资源、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降低研制成本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作用。许波介绍,一年来,在型号研制工作中始终关注原始创新、鼓舞科技人员大胆创新;在技术攻关过程中,关注新技术进展,更加注重新技术在装备研制领域的应用,使新技术的應用推动装备的进展。星火燎原:浓厚的创新氛围让科研更有奔头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尚勇表示,实施创新驱动进展战略、建“”设科技强国,是科技界践行 四个意识 的历史担当,最根本的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最重要的就是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围绕国家当前战略任务和现实目标,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向世界科技强国进军提供直接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