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清明踏青的来历清明之时,正值春回大地。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间。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游春的习俗。但是有很多人并不知道为什么清明节要踏青那么清明节踏青的由来是什么现在来了解一下【典故】清明踏青的由来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 108 天。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受汉族文化的影响,中国的满族、赫哲族、壮族、鄂伦春族、侗族、土家族、苗族、瑶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等 24 个少数民族,也都有过清明节的习俗。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根本主题。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其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晋文公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在山西大局部地区是在清明节前一天过寒食节;榆社县等地是在清明节前两天过寒食节;垣曲县还讲究清明节前一天为寒食节,前二天为小寒食。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时年八节之一,一般是在公历 4 月 5 号前后,节期很长,有 10 日前 8 日后及 10 日前 10 日后两种说法,这近 20 天内均属清明节。清明节原是指春分后十五天,1935 年中华民国政府明定 4 月 5 日为国定假日清明节,也叫做民族扫墓节。《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之说。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2024 年5 月 20 日,中国文化部申报的清明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清明节为什么要踏青清明时节,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间。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清明通常在农历三月前后,恰是大地春回的时节。经历了一个漫长寒冬之后,人们纷纷走出居室,来到户外探寻春天的气息――或在田野踏青,或在郊外放风,这些郊游活动便被称为踏青。踏青,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传说,在很早以前就有清明踏青这一活动了。据《旧唐书》记载:大历二年二月壬午,幸昆明池踏青。可见,踏青春游的习俗早已流行。杜甫有江边踏青罢,回首见旌旗的诗句。到了宋代,踏青之风盛行。宋著名画家张择端的风俗画《清明上河图》就极其生动地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