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两首》教学设计第一课时(学习《雨巷》)知识与技能1.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知、体验能力2.训练学生对诗歌词语的认识能力3.掌握丁香姑娘的象征意义过程与方法听录音,教师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诗歌、品味诗歌舒缓悠扬的节奏。主要从复沓句式、叠音词、排比手法、带有很浓的情绪色彩的双音词等方面着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解读诗歌,把握诗歌的意蕴,进而体会诗人苦闷彷徨的心境。教学过程及步骤:一、导入课文:导语设计:播放歌曲《丁香花》如同游丝般的淡淡哀愁,在朦胧的意境中萦绕梦回,今天我们将走近戴望舒,走进一种特殊的美的诗的意境。二、介绍作者:(投影作者照片,让学生对作者有初步感知)戴望舒,1905 年出生于杭州。1929 年 4月出版第一本诗集《我底记忆》,他的成名作《雨巷》即收入此集中。《雨巷》写于 1928 年,是诗人早期的作品,这是一首既具有音乐美,又具有朦胧美的象征诗。这首诗发表后,戴望舒获得了“雨巷诗人”的美称。三、初步感知诗歌《雨巷》(朗读此首诗,读完后谈谈对这首的初步印象)1、放录音(第一遍)。学生合上书本。静听。放完。2、放录音(第二遍)。学生同时看书。3、教师提问:课文读完了,我们感觉到什么了吗?这首诗美吗?是一种什么样的美?归纳:我们感觉到这首诗很低沉、伤感,充满着愁绪和无奈。我们被这种感觉控制住了。《雨巷》写于 1928 年,是诗人早期的作品,他早期的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浓,意象朦胧、含蓄。这首诗很美。每个人都有这种体验。不只是让人愉悦的东西才美,让人感伤、感悟的东西有时更具美的力量。大千世界,美是无限丰富的。4、这首诗的最大的特点是什么?2明确:朦胧。整首诗都笼罩在朦胧的意境之中。作者为了能营造成这种朦胧的意境采用了哪些意象(或者说是景物)?(结合第 1—4 号张投影片)明确:一共是 6 个,主要是两个意象(景物)。第二个是雨巷。小巷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狭窄逼仄,再加上蒙蒙的细雨,意境更是朦胧。给人一种莫名压抑感。第三个是丁香。整首诗说不清道不明的迷蒙意境都来源于“丁香”两字。美丽的事物总是和姑娘联系在一起。丁香一样的姑娘,丁香一样的忧愁,为什么要选用丁香?[明确:丁香形状像结,开在暮春时节,开花为淡紫色或白色,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丁香象征着美丽、高洁和愁怨。《雨巷》中写“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源于古诗李景词“丁香空结雨中愁”(《摊破沙浣溪沙》)]李商隐有诗:芭蕉不展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