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石战争1868 年夏天,一列联合太平洋的火车飞驰在刚刚开放的美国西部腹地。在其他乘客惊叹于车窗外的伟大奇景时,时年 37 岁的奥塞内尔·查利斯·马什却极力压抑着心底的激动,因为在他的眼中,另一个截然不同的世界正在缓缓推动:无数的稀世珍宝,就掩藏在这布满古老岩石的荒原之下!作为美国耶鲁大学的古生物学教授,马什对地理也颇有讨论,他知道,这古老的山脉之间,得天独厚的干燥盆地环境,正是孕育史前化石的温床。就在几年前,达尔文在英国出版了《物种起源》,却失望地发现在欧洲大片的森林覆盖之下,几乎找不到关于物种进化的实物证据。而在这里,在美国西部这一片不毛之地,马什看到了一个令他功成名就的机会:“我感觉那些沙土下面隐藏着大量科学上未知的动物,它们翘首以盼重见天日。”就这样,顺理成章地有了马什第一次的西部个人探险。这一次的探险,马什只采集了几块不起眼的骨骼化石,在外人看来收获甚微,可马什却知道自己已经挖到了金山的一角。所以一回到位于纽黑文的耶鲁大学,他就开始争分夺秒地组建自己的“猎石队”,并计划来一次大刀阔斧的西部扫荡。行动还未开始,雄心勃勃的马什似乎已经看到自己站在古生物学金字塔的尖顶上接受万众膜拜的景象。费城自然科学协会传来的一则消息直接将马什从美梦中惊醒:在他还停留在搜集化石的初级阶段时,约瑟夫-莱迪和他的助手爱德华·德林克一科普已经组装了一整套史前生物“鸭嘴龙”的骨架!对马什来说,老牌古生物学家莱迪不足为惧,因为此人谨小慎微,墨守陈规,收集化石只是他的业余爱好,他并不打算为之流血流汗。难搞的是莱迪的助手兼学生科普,这个年仅 28 岁的小伙子,正是年富力强、干劲十足的时候,科学杂志常常发表他的论文,前不久他还命名了“暴风龙”的骨骼,绝对是自己“封神之路”上的一个劲敌。最让马什不能接受的是,科普还是他在欧洲求学时的同窗兼好友,在自己默默无闻的当下,老友已经小有名气压他一头,这让他的嫉妒心频频作怪,一个打击科普的计划开始酝酿。首先是断了科普的“粮”。马什以参观科普入驻的哈登菲尔德的采石场为名,表面上与科普进行着亲热无间的沟通,暗地里却买通了采石场老板,令所有新奇出炉的化石一律送到耶鲁大学的古生物博物馆。这让科普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讨论活动被迫中止。接着是给科普来了个“当众打脸”。当科普再一次展现他的天赋和才华,用众多杂乱无章的骨头化石拼出他的得意之作“薄板龙”时,马什抓住了科普误将薄板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