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角龙打开文本图片集蒙古在我们的印象中是一个几乎被草原和荒漠占据的地方,而在7,000 多万年前的白垩纪时期,那里生机勃勃,生活着大量的恐龙,其中最常见的就要算原角龙了。距今 7,500 万年前的白垩纪晚期,位于亚洲中部的蒙古是一个充满生机的世界。那里覆盖着绿色的森林,还有曲折而过的河流。河流两岸生长着许多低矮的蕨类植物,这些植物为此地添加了一道绿色的风景线。突然,河边的植物晃动起来,绿色的枝条间露出了一个“小圆盾”,那是原角龙的头盾。原来一只雄性成年原角龙正在进食,它用坚硬的喙咬断蕨类植物的长茎,然后将叶子直接吞到肚子里。由于太过专心,原角龙并没有注意到身后那只正慢慢靠近的伶盗龙。伶盗龙是浑身长毛的食肉恐龙,就像是长着长尾巴的大鸟。看准时机的伶盗龙朝原角龙冲了过去,高高地跃起,然后重重地落在原角龙的背上。凶狠的伶盗龙用爪子钩住原角龙的背,嘴巴不停地撕咬着。遭到突然袭击的原角龙惊慌失措,舍命扭动着身体,将伶盗龙甩了下来。当伶盗龙想再次扑向原角龙时,发现原角龙不停地叩齿,发出“咔咔”的响声。原角龙的嘴巴不仅是进食的工具,还是攻击敌人的武器。看着原角龙似乎准备拼死一搏,伶盗龙知趣地转身离开了,它可不想为了填饱肚子而被咬伤。远征的战利品1922 年的春天,北京街头出现了一支奇特的队伍,它由 8 辆汽车和150 匹骆驼组成。领队的汽车上坐了一个头戴牛仔帽的美国人,他就是大名鼎鼎的古生物学家、探险家查普曼·安德鲁斯。安德鲁斯在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工作,他接到指令并组建了一支科考队深化中亚进行地质考察,同时寻找古人类化石。浩浩荡荡的科考队从北京出发,经河北省进入内蒙古的二连浩特后,继续向北深化蒙古腹地,那里遍布红色砂岩。沙土上的白色石块吸引了他们的注意,认真观察后,他们发现这些裸露在地面上的白色石块竟然是化石。大规模的发掘工作开展顺利,科考队找到了许多化石。在这些化石中,他们注意到了一种小型角龙类恐龙,它的体形比三角龙小得多,而且脑袋上没有角。根据外形特征,安德鲁斯的助手沃特·格兰杰认为,尽管它脸上并没有长角,但它是一种原始的角龙类恐龙,于是将其命名为原角龙(Protoceratops)。白垩绍的“野猪”原角龙是一种小型植食性恐龙,无论是体形还是在当时生态系统中所处的位置,原角龙都与今日的野猪相似,体长约 1.8 米,身高约 0.5 米,体重 150 千克左右。原角龙有一个宽大的脑袋,长约 0.5 米,相当于体长的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