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对中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作用历史课程;理想信念;中学生教育随着独生子女学生的逐渐增多,问题学生数量越来越多,他们从小受到家长及亲戚朋友方方面面的呵护,养成了懒惰、任性、自私的不良习惯,甚至民族精神淡漠、爱国主义精神缺失;对民族英雄、模范人物缺乏信仰,而是对现代影星盲目崇拜与追逐,出现了“价值观念错位,言行举止失范”现象。学校对学生进行的理想信念教育一度被忽视,特别是在边远的农村学校,理想信念教育课程更是如同虚设,没有实质内容,甚至被其他学科直接取代。因此出现了“谈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不正常现象。针对这种尴尬状况,中学历史教育的优势表现的更加明显。1.在历史课程中,具有丰富的德育资源可供挖掘中学历史中大量优秀历史人物,其道德行为丰富多彩,各具特色。有忧国忧民、以死殉国的;有天下为公、舍身取义的;有追求真理、不畏艰难的等。这些优秀的品质和高尚的情操,成为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财宝和进展的不竭动力。同时,一些杰出人物所留下的名言警句蕴涵着人生的真谛,如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毛泽东的“自己动手,丰衣足食”,都是对学生进行理性信念教育的生动教材。2.历史事件是对中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载体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历史的延续,从对历史事件的观察思考中,可以找到解决现实问题的钥匙,这就是历史的借鉴作用。历史教学的目的不仅给学生讲些生动的历史故事和历史现象,而是要通过历史故事和现象培育学生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观察分析社会问题的能力。我国改革开放迈向现代化也需要借鉴历史的经验。我们要加强“两史一情”教育,了解历史,认识国情,自强不息,振兴中华。3.以历史名人为典范,培育爱国主义情感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更侧重于培育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祖先制造了四大发明。在历史学科中,出现了众多精忠报国的爱国者和富于正义感的正直之士,还有治国平天下的政治家,有锐意进取的改革家,这些都是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民族责任感的绝好内容。让学生从历史人物的成长过程中了解人生,学习他们的特别品质,汲取精神力量,这对于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都有良好的影响。但是我们更应该教育我们学生不能仅仅躺在功劳簿上沾沾自喜,辉煌已成为历史,我们更应该教育学生看到我国目前与其他发达国家的差距,教育学生担负起为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伟大重任,做一个对国家民族负责任的人。4.通过历史教学,培育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