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突出学生主体性的体会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要灵活多样,让学生乐于接受,这是根本。2024 年,我有幸接受了第一轮新课改的教学任务,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反思、总结,发现新旧课程之间有很大差异。旧课程单纯追求学生认知的开展,过于注重传授,而新课程强调的是培育学生根本技能,让学生积极参加并成为教学的主体,重视个性的开展,正如新课程标准所说的,新课程改革的方向是“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倡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从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学习知识的学习方式”。我理解新课程改革的关键是突出学生的主体性,面对新课程,我们应该怎样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呢?本文从历史教学实践的角度谈谈自己的见解。一、培育学生主动大胆探究问题的能力“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老师在课堂上应帮助学生解决疑难。老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应引导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才能进步。当学生对一个问题认识模糊时,当一个问题需多角度、多层次说明时,把问题交给学生,让他们自由讨论,各抒己见,共同沟通,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对教科书中没有下结论或结论模糊的历史问题,要大胆尝试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或论点,并结合史实进行初步的分析和论证。尝试对一些历史事件的开展可能性作出大胆的推理和假设,可通过与之相类似的历史事件的比照、借鉴来提出问题。学习“戊戌变法”提出这样的问题:假如袁世凯不告密,戊戌变法是否会失败?又如“苏联的改革与解体”一课中关于苏联的解体有两种观点:一是假如没有“八一九事件”,苏联也许还会存在下去;二是即使没有“八一九事件”,苏联最终也会解体。让学生们分析哪种说法更有道理。把学生们按座位分组,对两种观点进行讨论,最后每组选一名代表在全班说明自己的观点及理由。这些假设的提出,说明学生已经以逆向思维或发散性思维的形式,在更深层的意义上探究历史的规律。培育学生探究问题还可通过创设新情景的形式。学生体验或再现历史开展过程中的主要变化、重大历史事件的简要开展过程、主要历史人物。“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空洞抽象的讲解,使人感到枯燥、乏味,只有亲身经历、身临其境,才能使人难以忘怀。这些内容本身非常丰富,是很好的历史题材,在教学中应充分挖掘。如在“血腥的资本积累”一课“罪恶的三角贸易”一节时,根据内容,我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