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印度的性爱观是怎样的但是在印度古代,乡村的景象却不是现在这样的情景,到处都是葱茏的林木,现在的田野在印度古代大多是丛林或森林生长的地方,玄臧笔下公元七世纪的恒河两岸密布着绵延不断的丛林。印度古代的教育基于净修林的生活体系之中,圣人们那么在森林中沉思自我,这些森林哲学家为学生授业解惑,他们的教导逐步形成了在印度文化中源远流长的奥义书。除了学习吠陀和奥义书之外,学生还须在精神和身体两方面都戒绝各种形式的享乐。苦行者应该抛弃一切,正如史诗《摩诃婆罗多》所说:让他抛弃社会就像抛弃毒蛇一样,让他抛弃安逸就像抛弃地狱一样,让他抛弃女人就像抛弃尸体一样。但史诗中,女人也常常随男人去过林居生活,可能是史诗时代对林居生活的要求不像吠陀和奥义书时代那样严格,悉多就是在蚁垤的净修林中生下了罗摩的两个孩子。古典印度性爱经典《欲经》在印度古代文明中,森林不仅是宗教意义上的净修林,而且也是印度古代性爱故事发生的背景。蔓藤缠绕着大树在《梨俱吠陀》中就已经成为性爱的象征了,在印度古代著名的性爱经典《欲经》中,犊子氏描写道,在四种根本的性爱游戏中,女性在其中的二种游戏中扮演积极的角色。其一,她像蔓藤缠绕于大树一样依偎于她的恋人,亲吻着恋人并激发起他的艳情。其二,正像卡朱拉霍庙宇的雕刻一样,她将一只脚放在男人的脚上,另一只脚放在男人的腿上,一只胳膊抱着他的背部,另一只胳膊那么抚着他的肩膀和脖子,像一棵树一样依附着他。这些关于性爱的描写与森林文明结合在一起,其主要意义在于它将人之性爱与自然连为一体,使之变得古老而永恒:性爱以及对性爱的赞美自印度文明的初始便已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局部。性爱的存在世俗的、充满生活气息的《梨俱吠陀》创作于公元 1000 年之前,它对后来的包括当今的印度生活都在不断地发生着作用。奥义书大约开始于公元前 7 世纪,是从禁欲主义的角度对人的生活做出解释,这不同于吠陀时代从感官角度对性爱所做出的理解,倒是更富于哲学和超验的意义,但这只是吠陀观念的开展和补充,并不是对吠陀世界的摧毁。这两种世界观在《欲经》中都有表现。犊子氏生活的时代,克制是其社会体系的重要组成局部,艳欲主义,就像苦行主义一样,依赖于对身体的控制技巧即瑜伽。犊子氏说,人不能在生命的各个阶段都沉溺于欲望,这一方面表示出他对性欲的克制,另一方面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他对当时颇为流行的人在生命的各个阶段都要致力于弃绝这种观念的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