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南飞在电影《黄金时代》中,萧红和萧军这对乱世儿女在艰难世事中相互温暖、相爱,最终分道扬镳,没有相濡以沫,也没有相忘于江湖。萧军奔赴延安,而萧红,只想“好好写作”。在萧军的回忆录中,两人于 1938年分手,之后萧红在香港病逝,留下一世传说。我之所以提起萧红和萧军,是想说那个战火纷飞的时代,投身抗日,报效家国的有志青年何其多,萧红和萧军的结局,是艺术和生活的鸿沟撕裂了彼此的生活。战争带来了满目疮痍,也把人带到了更宽阔的世界。同样是在那场抗日救亡运动中,一个来自云南洱源的进步青年和一个从哈尔滨考入北大的女学生相遇于北京。他们在纷飞的战火中相爱结了婚,“九一八”之后,面对抗日救亡的问题,他们同样犯了难。她主张北上,继续投身抗日救亡运动,为革命理想奉献一生;而他主张南下,回到云南,非贪生怕死,而是她已有孕在身。作为丈夫,他必须保证妻子和孩子的安全。两个原本计划投身报国的年轻人,因为爱情而改变了人生轨迹。1939年 11 月,湖南芷江,一个男孩出生在了父母的回乡之路上。为了纪念这个出生地,这个孩子取名叫王芷江。直到十几年后,王芷江上了中学,将自己的名字改成了王紫江。王紫江的出生,更坚定了王刚回云南的念头。炮火连天,狼烟四起,一对刚做了父母的年轻人,内心既忐忑又欣喜。从北京回到云南,他们先是坐车,后是走路,足足花了两个多月时间。75 年后,鸟类学家王紫江和我聊起这一细节,我突然有些动容。有人轰轰烈烈上战场,有人苟安一隅,老婆孩子热炕头,这才是正常的世界。然而,在那个年代,安稳是一种奢望。王紫江努力打捞童年记忆,用了一个词:颠沛流离。流动还可以接受,最难的是一家人两地分居。最远的时候,王紫江的父亲在路南县(今日的石林),母亲在景东县教书。那时的王紫江,不管是跟父亲还是跟母亲生活,都处于一种盼星星盼月亮的心情中。他希望着假期,希望着团聚。在那一代人的心中,生育是人生大事。王紫江出生之后,妹妹们陆续来到了这个世界。于是,每当他们搬家的时候,我们不难想象这样的景象:在蛮荒的云南一隅,弯曲的小道上,两个成年人挑着担子,担子里坐着孩子,还有一个孩子被牵着走在前面。1943 年 12 月,教书先生王刚结束了他的一段工作,携家带口,回到洱源。这一次,他的手边似乎要宽裕一些了。想到前路迢迢,社会混乱,他甚至请了“护卫队”和挑夫。行至云南境内一个叫罗坪山的地方,一队土匪突然从山林里吹着冲锋号奔了过来。枪声一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