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是奴隶社会的开端的原因介绍(二)生产关系与阶级构成:远在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父系社会后期,中国社会已产生贫富分化的现象,开展到夏代,阶级终于出现了。(1)奴隶。主要是由氏族部落之间彼此掠夺战争中得到的俘虏转化而来,也有局部是氏族公社的贫苦社员沦为奴隶的。在夏代奴隶名目繁多,从事农业生产的叫民、黎民、众人、众,从事畜牧业的叫做牧竖或隶圉,奴隶主的家内奴那么叫臣(男性)和妾(女性)。他们都担负着难以想象的沉重劳动,被奴隶主看作是会说话的工具,无姓氏可言。他们的命运是极其悲惨的,(3)平民。这是奴隶与奴隶主两大对抗阶级外的一个中间阶级,他们大多是由各级贵族疏远的宗族成员和原来的氏族公社成员形成的,虽然还保有自由民身份,但同样是各级贵族的属民,要受后者的剥削和压迫。在中国古代,这个阶级的人数不少,作用显著,且大多居住在都邑之内,后被称为国人。(三)国家机器初具规模,中国最早的国家机器也和世界上其他国家一样,是由部落联盟组织脱胎演化而来,它与部落联盟组织的质的区别在于:(1)国家主要是按地域来划分其国民,而不再象部落联盟那样主要是按血缘关系来划分其居民的,夏朝的建立者禹根据洪水退去后的自然区域,把中国划为九州,即所谓芒芒禹迹,划为九州(《左传》襄公四年),已经冲破了血缘的旧规。《尚书禹贡》所列九州的次序是:冀、豫、雍、扬、兖、徐、梁、青、荆,实际夏人的主要活动区域在今河南、陕西、山西三省境内。(2)国家的本质特点是和人民群众别离的公共权力,(恩格斯)主要是常备军、刑法、监狱和官吏等。禹征三苗时,他的部队已是济济有众(《墨子兼爱下》引《禹誓》),启在讨伐有扈氏时向他的部队宣布严厉的军纪(《尚书甘誓》),后来少康又能以一族兴夏,证明夏的常备军是强大的,所以春秋大国争霸时人们还说:夫能夏那么大。《尚书吕刑》讲到刑法起源时说;苗民弗用灵(命),制以刑,说明禹伐三苗时已有刑法。《左传》昭公六年》:夏有乱政,而作禹刑,禹刑应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奴隶制法典。夏代设没有监狱,叫夏台、圜土,夏桀就说过:吾悔不遂杀汤于夏台。随着阶级斗争的开展和奴役异部落的需要,夏朝已逐渐形成行政管理机构和官僚集团。《世本》称:夏后氏百官,《礼记明堂记》记有六卿、牧正、庖正、车正等官职名称,《尚书立政编》还将夏代官吏分为三大类:宅事、(中央官、宅牧(地方官)、宅准(祭祀官),而且认为三宅是夏、商、周三代相沿的制度。这个官僚集团的总头子便是夏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