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营造德育课程教学的诗意性品质经历了十年课改,“中国的基础教育,不再是争论,而是建设,基于中国本土文化的建设”。课堂是课程改革的核心地带,进展是课程改革的永恒主题。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进展规划纲要(2024~2024)》的精神和要求,德育课程是培育学生美好心灵的软件工程。小学德育课程要实现强劲进展,必须狠抓素养教育的落实,大力提升课程教学的诗意性品质。一、小学德育课程教学诗意性品质的内涵诗是以节奏、韵律、谐趣等形式,观照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三者关系的最高想象、最强烈感受的一种形式。诗是生活的浓缩和结晶,它基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人喜爱过一种有节律的生活,对美好事物充满激情、向往和想象。这“境”、“情”、“韵”和想象,恰恰就是诗的特性。台湾诗人余光中说:“一个人可以不当诗人,但生活中一定要有诗意。”何谓诗意?诗意本身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模糊概念,基于不同角度有不同阐释。从哲学视角看,诗意是一种精神与心灵的自由;从认识论角度看,诗意是某种直觉和顿悟,是对人生和宇宙的当下感悟;从美学视角看,诗意是人类情感的一种表现与升华;从伦理学视角看,诗意就是善良、仁义与悲悯;从社会学视点看,诗意是一种内在的幸福感。荷尔德林有一句名言:“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诗意性存在,就是那种在生活里到处都能感受到趣味和美好的存在。诗意性包含着灵动、美好、善良和制造的元素。鲁洁教授说:“教育要触及人的心灵,使人在心灵层面发生变化,只有创设心灵沟通和碰撞的平台,使心与心得以相遇……这个时候会使人感到人的心灵是如此的可爱!课堂生活又是如此的美好!”所谓小学德育课程教学的诗意性品质,是指以道德价值引领为灵魂,以道德情感熏陶为血脉,以道德智慧养育为神韵,采纳诗意性的教学形式和教学语言,引发诗意想象的教学。彰显教学的诗意性,重在营造人与人的心灵相遇,通过沟通和碰撞,让人感到人的心灵是非常可爱,课堂生活是非常美好的一种境界。追求德育教学的诗意性品质,旨在引领学生在掌握道德知识,进展道德能力,养成道德习惯的过程中,启迪智慧,陶冶性情,温暖心灵,充盈精神,达成生命意义的实现。二、小学德育教学的诗意性与老师的诗意营造(一)呵护童心的诗意性诗意的课堂应当是孩子的梦想所能自由飞行的地方。小学德育课程教学彰显诗意性品质,就要以儿童为本,呵护童心。(二)激活教材的诗意性小学德育教材洋溢诗意,充满诗情。如“我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