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地农民和就业社会保障的调查与思考一、基本情况(一)农村分布和农民收入情况。到 20xx 年底,奎文区共有人口 33.9 万人,城镇人口27.4 万人,农村人口 6.5 万人。其中,城中无地村 15 个,人均 0.2 亩以下的村 11 个,0.2亩至 0.5 亩的村 14 个,0.5 亩至 1 亩的村 12 个,1 亩以上的村 13 个。钢厂工业园区共有12 个村,6652 人,劳动力 3463 人,人均耕地面积均在 1.4 亩以上。20xx 年全区农村经济收入 32.5 亿元,其中来自一产的 3.9 亿元,占 11.8;来自二产的 18.1 亿元,占 55.7;来自三产的 10.5 亿元,占 32.5。全区农民人均收入 3878 元,其中工资性收入 1774 元,占 45.7;经营性收入 1467 元,占 37.8;农业收入 636 元,占 16.5。农民人均收入在4000 元以上的村 22 个,最多的为潍州路街道杨家村,人均 5371 元;在 3000 元以下的14 个村,最少的为钢厂工业园孙家村,人均 2700 元。(二)农村劳动力就业现状。近年来,我区把国有集体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和农民就业通盘考虑,城乡统筹,优劣互补,在做好国有集体企业下岗失业职工再就业工作的同时,把街道企业、村办企业、个体私营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作为吸纳农民就业的主渠道,不断开发就业岗位,加强进城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就业能力,从而形成了城乡一体,工农一体的大就业格局,促进了全区就业再就业工作的开展,保持了就业局势稳定。到 20xx 年底,全区共有城镇从业人口 89935 人,农村劳动力 34101 人,其中,年龄在20 岁以下的占 28,20—40 岁的占 32,40—60 岁的占 40。从事传统农业的 0.77 万人,占 23.3;在企业打工的 1.28 万人,占 38.8;从事个体私营经济的 0.78 万人,占 23.6;无业的 0.44 万人,占 13.3。无地村中,从村集体积累、村办企业效益等方面综合看,就业情况可分为三个层面。第一层面。部分近郊村、城中村的村办集体企业效益比较好,村中 80—90 左右的农村劳动力在本村企业工作,其余外出打工或在本村自谋职业。这些村就业问题解决得比较好,基本上无农村劳动力失业问题,生活安宁,社会稳定。如广文街道李家村,廿里堡街道南屯、廿里堡村,大虞街道东庄村等。广文街道李家村发挥集体经济优势,对自愿参加本村企业就工的村民实现全部就业。南屯村依托金宝集团公司安置本村 1300 名村民,占全村劳动力的 73.7。大虞街道东庄村结合旧村改造,腾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