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置胎盘的诊断与处理指南(2020)前置胎盘是妊娠晚期出血和早产的重要原因,与围产期母儿并发症及死亡密切相关。自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科学组 2013 年发布“前置胎盘的临床诊断与处理指南”[1]及开展指南巡讲以来,对前置胎盘的临床诊断与处理起到了非常好的临床指导作用。随着对前置胎盘疾病的不断认识及经验积累,结合国内外相关领域最新的循证医学证据,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科学组对 2013 版“前置胎盘的临床诊断与处理指南”进行了更新出了 2020 版,旨在规范和指导妇产科医师对前置胎盘的诊治做出更合理的临床决策及处理。一、前置胎盘的定义前置胎盘是指胎盘下缘毗邻或覆盖子宫颈内口。应强调在妊娠 28 周后诊断前置胎盘。妊娠中期发现的胎盘前置常因胎盘“移行”而发生变化[2],妊娠 20~27 周,前壁胎盘移行的速度大于后壁胎盘[3]。妊娠中期诊断的低置胎盘,妊娠晚期可移行至正常位置;胎盘覆盖子宫颈内口的范围〉15mm,分娩时前置胎盘的可能性较大[2]。特别要注意的是,既往有剖宫产术史的孕妇,由于子宫瘢痕影响了胎盘“移行”,前置胎盘的风险增加 3 倍[4]。二、前置胎盘的分类在 2013 版前置胎盘指南的分类中,将前置胎盘分为完全性前置胎盘、部分性前置胎盘、边缘性前置胎盘和低置胎盘 4 种类型[1]。为了使分类简单易行,同时不影响临床处理,本指南推荐将前置胎盘分为两种类型[2,5]:1.前置胎盘:胎盘完全或部分覆盖子宫颈内口。包括既往的完全性和部分性前置胎盘。2.低置胎盘:胎盘附着于子宫下段,胎盘边缘距子宫颈内口的距离<20mm。包括既往的边缘性前置胎盘和低置胎盘。前置胎盘的分类可随妊娠及产程的进展而变化。诊断的时期不同,分类也不同,建议以临床处理前的最后 1 次检查来确定其分类。三、前置胎盘的高危因素前置胎盘的高危因素包括流产、宫腔操作、产褥感染,既往前置胎盘、既往剖宫产术等病史,多胎、多产、高龄、吸烟、摄入可卡因、辅助生殖技术等[2,6]。既往剖宫产术史增加了前置胎盘的发生风险,且风险与剖宫产术的次数呈正相关[7]。因子宫内膜异位症或输卵管因素采取辅助生殖技术治疗的孕妇发生前置胎盘的风险明显升咼[8]。四、前置胎盘或低置胎盘的临床表现1.症状:妊娠晚期或临产后无诱因、无痛性阴道流血是典型的临床表现。前置胎盘阴道流血往往发生在妊娠 32 周前,可反复发生,量逐渐增多,也可一次就发生大量出血。低置胎盘者阴道流血多发生在妊娠 36 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