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起源的理论脉络【摘要】在人类早期一些社会中,宗教承担了对世界的解释、司法审判、道德培育和心理安慰等功能。现代社会中,科学和司法已经从有些宗教分离出来,但是宗教的道德培育和心理安慰的功能还继续存在。宗教所构成的信仰体系和社会关系是人类思想文化和社会形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关键词】万物有灵论;集体意识;图腾崇拜在 19 世纪 70 年代初,随着宗的诞生,宗教人类学也随之问世。论及宗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起源之初,当人类面对自己无法解释的现象时,自然而然地将这些现象的产生推给自己所无法认知的某种神奇力量,宗教的最初形式也便由此产生。虽然在宗教学诞生以前,已经有很多学者探讨过无数次宗教起源问题,但我们一般以 F·M·缪勒的《宗教学导论》为宗教学创立的起点,因其首次将宗教作为一个科学讨论对象来探讨;而因爱德华·泰勒的《原始文化》中提出了宗教人类学的某些关键术语,我们将其作为宗教人类学的起点。一、宗教学意义上的宗教起源观——自然神论缪勒在创立宗教学之后的讨论重点,正是系统地阐述宗教的起源与进展脉络。在缪勒看来,宗教本质上是对无限的体认,这种无限感来自人的感觉,指的是人们在有限事物之外或有限事物之内实实在在感到它的存在,却又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缪勒认为原始人是从三类自然对象中形成神灵和上帝观念的。第一类是他们可以完全把握的物体,这类事物不可能产生宗教观念,只是被人类给予其某种神奇性,成为拜物教的崇拜对象;第二类是能部分把握的物体,它们“提供了可称为半神之物的材料”;第三类是可见不可及、完全不能触知的物体,人们可“找到用神的名字称呼的那种东西的萌芽”。宗教观念的历史起点,是在半触知事物中把握无限,后来又在不可触知的东西中寻找它,最后在不可见的物体中寻找它。人们虽然越来越无法把握它,他内心中却真实在感到它的存在。以此为契机,人类首先从自然现象中形成对上帝的信仰——物质宗教;之后从自身中发现了灵魂并对之进行崇拜——人类宗教;再后来体悟生与死、有限与无限、灵魂与上帝等抽象概念,找到使一切结为一体的媒介——心理宗教。按缪勒的描述来看,即是从单一神教到多神教,最后演变为唯一神教的演化过程。二、宗教人类学意义上的宗教起源观缪勒作为宗教学的开创者和宗教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为以后的宗教起源讨论确定的界限,对后来宗教人类学界关于宗教起源问题的理论探讨影响深远。具体来讲,在英国,由于其一直以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