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实验;经验;直觉;跨界;哲学-科学一、实验哲学的兴起实验哲学的兴起,首先受到文化心理学的影响。一些文化心理学的讨论表明不同文化群体的人在认知世界时会产生系统性的差异。用心理学手段去讨论这些差异的特征和原因,对于认识文化对认知的影响有重要作用。西学东渐之初,新儒家代表人物梁漱溟先生曾经这样阐释东西文化之间的差异:西洋哲学的中心在知识,中国哲学的中心在人生,等等。这些都是哲人基于自身经验的反思,未必整全。一百多年后,这些东西文化比较的论断或可通过文化心理学、实验哲学讨论方法落到实处。在哲学内部,实验哲学的兴起受到当代自然主义哲学家斯蒂芬-斯蒂奇的重要影响,在《理性的碎片》(1995)一书中,斯蒂奇就已经指出了哲学的可能方向,运用经验的办法去探究人类理性产生的哲学观,如书名所示,斯蒂奇认为理性是支离破裂的而非系统完整的,使理性成为碎片的就是芸芸众生的文化、种族、阶级、身份、性别等种种差异。实验哲学的古老源头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哲学家用经验办法理解人类、社会和自然的关系,如亚里士多德对动物的系统讨论《动物历史》和《动物的谱系》(见《动物四志》)。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他认为做哲学的最好办法就是不仅仅通过逻辑推论也通过人们关于生活实践的看法来平衡不同的哲学观点。近现代哲学中,经验的要素并未和哲学分离。笛卡尔对公牛眼睛的解剖帮助他建立了视觉理论,对动物大脑的解剖是他心身二元论的重要证据;牛顿的颜色理论来自于他用棱镜进行反射、折射的实验观察;斯宾诺莎的《伦理学》大部分不是在考虑形而上学的思辨,而是在关注关于人类实际心理的事实;“” 休谟《人性论》的副标题是 在精神科学中采纳实验推理方法的一个尝试 。概而言之,这些讨论我们不能简单的将其称之为科学或者哲学,而是哲学-科学。学科的分化是西方学问演进的大势,在古希腊是哲学-科学,随着天文学、物理学、化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不断从哲学中分离出来,哲学的范围越来越小,科学的范围越来越大。在整个演进的过程中,并不存在哲学和科学的严格区分。直到 20 世纪的语言转向才第一次给哲学划定了界限:哲学是概念讨论,科学是事质讨论。在当代哲学中,哲学变成无数个子类:Philosophy of X ,X 可以指代任何事物:语言哲学、心智哲学、科学哲学、逻辑哲学、数学哲学、物理学哲学、生物学哲学、电影哲学、历史哲学、艺术哲学、音乐哲学、法哲学、人工智能哲学、意识哲学、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