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高校《统计学》课程教改调查报告范文关于高校《统计学》课程教改的调查采纳统计方法对社会经济现象进行定量分析已经在经济、管理、金融等讨论领域普及和深化。统计方法已经成为经济、管理、金融等许多学科讨论的重要手段之一。自 20 世纪 90年代中期开始,教育部将《统计学》课程列为财经类专业本科专业的核心必修课程[1-2]。其目的是通过《统计学》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统计调查、统计数据整理、统计分析方法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调查目的是了解高校当前统计学课程的教学现状、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现状,结合社会和教育进展要求进行教学探究,构建多元化教学模式,使学生在互动中掌握统计思想、统计方法以及利用统计方法、统计软件分析社会经济现象。二、统计学课程的教学现状(一)统计教材的使用情况目前,高校缺乏适应非统计专业的法律规范统计教材。统计教材主要分为应用型和理论型两类,对统计专业而言,老师通常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培育数学逻辑思维能力,使用的统计教材偏理论,着重公式的推导;对非统计专业而言,老师使用教材情况参差不齐。统计课程针对不同专业选择的教材也不一,整体上是非统计专业选择应用型教材居多。统计专业中约 73%的老师选用的教材是理论型的,教材偏难,强调统计方法应用的占比 25%;而其他专业其统计教材绝大部分是应用偏实例型的;理工类专业其数学基础较好,老师选用的教材超过一半的是偏理论的统计专业教材。针对非统计专业而言,教材的选择比较笼统。(二)统计课程的课时情况通过调查发现,目前很多高校的统计学科课时不足 48 个学时,老师讲完基础的理论方法后,没有多余的时间对学生讲解如何进行实践方法的运用,忽略了案例分析。这里,我们对回收问卷关于“统计学课程的课时数”结果进行整理,在 142 份问卷中发现有 75人选择的是 48 学时,其中统计专业学生占比 48%,67 人选择的是 32 学时。这说明近 47.18%的受访者,他们的统计学课时数低于 48 学时,这也会导致老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理论性内容讲得过多,实践案例讲得少甚至忽略,统计方法无法深化应用。(三)统计实验课程的教学统计学科既强调理论的严谨性,又注重方法的普适性。其本身要求推广实验课的开设,一方面统计方法已经渗入到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另一方面,利用回归方法,参数估量等统计方法解决在实际生活中的海量数据已不切实际,因此只有借助统计软件才能实现。通过调查发现,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