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淹没在记忆里的老祠堂在岁月的沧桑变化中,曾经辉煌美丽的祠堂渐渐变成一座不起眼的老房子,字迹模糊,满布青苔,雕花剥落。祠堂作为崇拜先祖与崇拜神灵的产物,是先民精神和英灵栖息的殿堂。祠堂是历史的教科书,阅览祠堂,如同阅览一卷绵长的历史画轴。而祠堂文化是一种相当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它既蕴涵淳朴的传统内容,也埋藏深厚的人文根基……走进浙江金华市婺城区的几处老祠堂,去领略古朴的情怀,细细品读流落在婺城大地上文化的印迹。黄堂寻根:全德堂背后的一代艺术大师黄堂村地处金华、衢州交界,靠山临水,民风淳朴,风景秀丽。村东有良田 5000 余亩,是丰姓五村 3000 父老世代勤劳耕作、赖以生存的粮仓;村西连绵起伏的丘陵土地,是盛产水果、杂粮的好地方;村南有远近闻名的九峰山,层峦叠嶂,连岗奇峰,山中的千年古寺,相传是当年葛洪炼丹,陶渊明所赋桃花源记之地。这里交通便利,土地肥沃,水源充足。丰氏族人的宗祠始建于明万历八年(公元 1580 年),占地近 6 亩,坐南朝北,共计 54 间,原址就是现在的丰子恺小学所在地。宗祠檐柱用青石制成,共计 120 根之多,明堂(天井)皆用青石板铺就,东西两角有两口小井,美观大方。其后时代变迁,祠堂屡毁屡修。上个世纪 60 年代,祠堂遭到很大破坏。后因年久失修,加上自然灾害,祠堂被定为危房,于 80 年代初全部拆除。如今,宗祠只剩孤单单的大厅,无声地蜷曲在一片空旷的广场之上,虽外形保存较完好,但内部早已没了以前的鼎盛模样。空荡荡的大厅萧索寂寥,原本精致玲珑的摆设和浑然大气的雕刻建筑消逝得无影无踪,独剩高高拱起的横梁上精雕细琢的花鸟虫鱼,依旧坚韧挣扎着不肯离去。厅内的戏台是以前老祖宗遗留下来的,那时祠堂大戏台每年春节都演戏。唱戏班子在附近几个村庄里轮流演出,是极为喧闹的盛会,还有晒谷场的露天电影,只是后来都没有了。移步换景,整个祠堂四进而入,寓意子孙后代加官晋爵、前途光明。所幸丰氏后人不辱祖宗遗训,子嗣之中人才济济,文武双全,更有一代艺术大师丰子恺光耀门楣,传为佳话。丰子恺祖籍婺城区汤溪镇黄堂村,系黄堂村“全德堂”丰尔福派下。明末清初,丰尔福后裔丰圣文从黄堂迁移到桐乡石门湾,丰子恺即丰圣文第十七代孙。丰子恺是中国漫画的开山之人,其独创的“子恺漫画”风格简易朴实,意境隽永含蓄,具有鲜亮的民族特色和恒久的艺术魅力。丰子恺虽没有到过祖地宗祠,但他对故乡族人却怀有深厚的感情。196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