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 年欧洲慢性心衰诊断和治疗指南刘凯东循证医学建议的分类 第Ⅰ类:循证医学证据和 / 或大多数人同意所作的诊断 / 治疗是有益的、有帮助的且有效的; 第Ⅱ类:对于治疗的作用和 / 或功效有相反的循证医学证据和 / 或分歧; Ⅱa 类:大量循证医学证据 / 观点认为治疗有效; Ⅱb 类:循证医学证据 / 观点很少能证实治疗有效; 第Ⅲ类:循证医学证据或大多数观点认为治疗无效且在有些情况下是有害的 *ESC 不推荐使用第Ⅲ类 循证医学证据的分级 A 级:从大量随机临床试验或其后的分析中得出的数据 B 级:从一个单独的随机临床试验或大的非随机研究中得出的数据 C 级:专家得出的一致意见和 / 或小的研究得出的结论;回归性研究 流行病学 估计在欧洲总体人口中有症状心衰的发生率为 0.4 %~2 %。随着年龄的增加心衰的发病率快速上升 6 ,心衰患者的平均年龄为 74 岁,心衰发生率的上升部分是由于老龄人口比例的上升 ESC 代表的国家有 9 亿多人,提示在那些国家至少有 1000万心衰患者。许多心衰患者具有症状和 PLVEF ,而无症状心脏收缩功能异常的患者占有大约相同的发生率 若基础病因未被纠正,心衰的预后均较差,有一半诊断为心衰的病人在 4 年内死亡,严重心衰患者的 1 年死亡率>50 %,许多研究已经证实长期预后不良 欧洲心衰的病因 心肌功能紊乱、瓣膜异常、心包疾病、心律紊乱、急性心肌缺血、贫血、肾及甲状腺功能紊乱、心脏抑制药等。 急性肺水肿和心源性休克有相似的病因,尽管急性肺水肿以高血压危象和正常的心室收缩功能有更常的相关性。 在 75 岁以下的中,继发于冠心病的心功能紊乱,尤其是心梗,是更通常的病因。 收缩期高血压、心肌肥厚、心肌细胞丢失和纤维化是老年人更重要的心衰的病因。 要重视识别可转变的加重的因素 心肌缺血、高血压、心动过速、心动过缓、瓣膜返流、肺栓塞、主动脉瘤、感染、肾功能紊乱、药物的副作用、过度的水和钠的摄入。心功能分级NYHA (纽约心脏病学会)分级:让病人做运动,然后根据病人的临床表现来确定病人的心功能分级 Ⅰ 级:有心脏病,但通常的体力活动无不适的感觉(即无疲劳或疼痛) Ⅱ 级:休息时无症状,但通常的体力活动会有症状。主要症状包括:疲劳、心率不齐、呼吸短促、胸痛 Ⅲ 级:休息时无症状,轻微的体力活动时有症状。 Ⅳ 级:最严重的阶段,任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