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主体参加式责任感培育的策略讨论摘要:德育目标一直是我们教育的首要目标。时下,我们的学生都会说:我们要爱自己的祖国、爱人民、爱家乡……然而,实际生活中,他们的行动引起了教育者的担忧。文章中的几个镜头说明了这些学生责任感的严重缺失,本文就此进行了简单分析,并提出了对策。笔者认为主体参加的方式可以有效地培育学生的责任感。关键词:小学生责任感主体参加式策略一、学生责任感缺失的几个镜头镜头 2:某学校每天早上值日生打扫得干洁净净,然而到了放晚学,路边的小摊生意兴隆,我们的学生或手里举着一个鸡腿,或嘴里含着一串羊肉串,吃完后就随手一扔。镜头 3:早上上学路上,爷爷奶奶一手拎着书包,一手拿着孩子的早点,亦步亦趋地跟在孩子后面,而我们的学生则心安理得地蹦着、跳着,不时张嘴吃一口早点。看到上面这些镜头,我们不禁感慨:这难道就是我们祖国未来的花朵?我们不禁忧虑:为什么他们意识不到重病的父母需要照顾?为什么自己做错了事情不能勇敢地承认?为什么对别人的劳动成果毫不尊重?为什么对爷爷奶奶的辛苦视若无睹?二、学生责任感缺失的原因分析(一)社会和家庭原因随着经济的进展,社会上的一些不良习气严重侵蚀着未成年人。例如,拜金主义、贪污受贿、信用丧失等问题在生活中常常可见。身处这个社会的学生,不可避开地受到了影响,他们的理想、追求和人生观模糊,责任感严重缺失。同时,现在的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享受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样样事情有人代办。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成长,难免会有责任感缺失的现象。(二)学校方面原因其一,在应试教育下,由于社会与家长的压力,学校和老师或多或少地把工作重心偏向智育,致使学习成绩的好坏几乎成了衡量一个学校或老师的教学质量好坏的唯一标准,却在无形中淡化了其他方面的教育。其二,为了避开一些不必要的事故,学校和老师提前为学生进行一些服务,在潜移默化中弱化了学生责任感。由此可见,如何培育学生的良好责任感成了德育中的一个重点。美国进展心理学家柯尔伯格指出:“灌输既不是教授道德的方法,也不是一种道德的教学方法。”因此,在学校德育改革中,必须实现将单向灌输的德育模式向参加式道德实践模式转变。三、培育小学生责任感的主要策略学生在学校德育中是主体,是真正的“参加者”和“当事人”,学生参加的一切活动都应是一种“主体参加”活动。主体式参加本质上是一种学生主体“自己塑造自己”或“自己构成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