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结构的变动及演进的程度,不仅影响着消费的规模,而且影响着整个国民经济的进展。改革开放后的前十几年,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发生了几次大的转换与变动,每一次消费结构的转换和消费需求的扩张都成为经济高速增长的主要动力。但是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我国居民消费结构的演进发生了滞缓,集中表现为一方面消费市场上一般消费品出现过剩和社会商品零售价格指数持续下跌,另一方面居民储蓄大幅度增加而消费倾向持续下降。这不仅对经济增长产生了十分不利的影响,而且影响着国民经济的持续进展。因此,在经济持续高速进展、居民收入不断增加的情况下,深化讨论我国现阶段居民消费结构状况,找出影响和阻碍居民消费增长和消费结构升级的根本症结所在,更好地发挥消费在实现国民经济良性循环中的枢纽作用,己成为目前急需解决的一个现实和理论问题。 一、制度变迁的不确定性强化了居民的风险预期,使居民现期倾向于储蓄而延迟消费 制度变迁是一个牵涉到利益格局调整的复杂过程,由于制度变迁主体多样化的偏好和选择,使制度变迁过程充满了不确定性。处于制度变迁过程中的消费者,对新制度何时能建立起来以及新制度到底能带来多少潜在收益,缺乏充分的息。对未来收入和支出的不确定性逼迫着人们为了遥远的未来而积累财宝。我国目前的消费市场情形正是如此,对未来收入和支出的不确定性造成现阶段居民大量的预防性储蓄,束缚了现期消费,使得消费需求不足,延缓了消费结构的转换与升级。 1.劳动就业制度的变迁使居民收入预期不确定,产生预防性储蓄,束缚现期高层次消费需求上升。 经济体制改革以来,居民的劳动就业由传统计划体制下的统包统分,到劳动就业双轨制,再到劳动力市场化,劳动就业制度一直处在变迁中,对居民的收入产生了直接的影响。最显著的表现就是,劳动就业制度变迁带来的居民收入构成变化以及伴随劳动力市场化而出现的失业现象,使居民的收入预期不确定,从而产生预防性储蓄,制约现期消费。 2.原有福利制度的解体和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使居民支出预期不确定,产生预防性储蓄,从而减少即期消费,制约消费需求的扩张。 社会保障制度对居民消费和储蓄行为的影响是以消费的生命周期理论为基础的。该理论认为,个人的消费和储蓄决策以一生的效用最大化为目标。为此,在工作年份,个人将把一部分收入储蓄起来,以保证退休后的消费水平不致降低,从而使个人一生消费得以平衡。 二、制度供求的非均衡使居民消费成本上升,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