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全国事业单位共约 130 万个,4000 万人,是各级政府社会服务职能的重要承担者、社会公共产品与服务的重要提供主体,也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长期以来,事业单位担负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建设的双重责任,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进展做出了巨大贡献。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事业单位越来越暴露出许多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不相适应的矛盾和问题。党的十六大以来,各级政府积极推动事业单位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但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事业单位改革总体上依旧滞后,问题仍很突出。今年是事业单位改革关键年,本期汇辑一组有关这方面的文论,供决策研阅。事业单位是我国独有的一类公共部门,它最初诞生于计划经济时代。改革开放以来,事业单位改革的步伐一直没有停止,尤其是 1992 年以来,为了配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建设,国家进一步加大了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的力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原有事业单位体制的弊端主要体现在 人、财、事 这三个方面,概括而言就是机构膨胀,人员冗杂,人浮于事;财政投入总量不足与资源浪费现象并存;运作成本偏高但实际社会效益偏低。以往的事业单位改革措施,也是为了针对这些问题,但大多局限于某些行业、某些具体管理制度,“”或者是忽视了不同类型事业单位的运作特点搞盲目 一刀切 ,“从而导致历次改革往往是 雷声大,”雨点小 ,事倍功半。导致这一结果的根本问题在于,以往改革普遍缺乏全局性方案设计,以致战略方向不明,各部门步调不一致,具体措施不配套。根据国务院现行相关条例规定,我国的事业单位有着鲜亮的社会公益性和非营利性,它们在上级主管部门领导下,对不同领域的社会事务加以管理或为社会提供某种公共服务。但是在实践中,有些事业单位沾染上了浓重的行政气息,而在以市场为导向的改革过程中,又有一“”些事业单位存在着重 创收 而轻服务的过度市场化趋向。有鉴于此,事业单位改革的根本目的应当是恢复事业单位的原来面目,使其更好地履行应有职能,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事业单位改革是 建设服务型政府 的客观要求长期以来,我国政府属于生产建设型政府,各级政府直接承担着无所不包的经济建设工作,同时承担着管理者和建设者的重任。政府提供的服务在名义上无所不包,但受财力和能力所限,在实际上存在着许许多多的缺位现象,最明显的便是城乡居民享受公共服务的质量与数量的巨大差异。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定》中,“”提出了 建设服务型政府 的要求。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