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锡纯“伏气思想探讨摘要:张锡纯是近代中医界公认的一代宗师,其学术与临床经验对当时及后世影响颇巨。张氏对《内经》中的“伏气”学说有深化的讨论与实践,形成了他别具特色的“伏气”思想。现采其《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有关“伏气”的论述进行分析归纳,探讨其学术价值,以期于临床有所裨益。关键词:张锡纯;伏气;理论探讨“伏气”学说首出《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曰:“冬伤于寒,春必温病。”〔亦见于《阴阳应象大论》〕。《灵枢·论疾诊尺》曰:“冬伤于寒,春生瘅热。”又《素问·金匮真言论》曰:“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素问·热论》曰:“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内经》肇其源,《伤寒论》奠其基。《伤寒论·平脉法》云:“师曰:伏气之病,以意侯之,今月之内,欲有伏气。假令旧有伏气,当须脉之。”张锡纯在精研《内经》、《伤寒论》的根底上,发皇古义,匠心独运,经历数十年的临证施治,逐渐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伏气”思想,下面分四个局部进行探讨。1 伏气的形成原因张氏认为,伏气的形成原因不外“冬伤于寒”与“冬不藏精”两方面,前者是外因,后者是内因。无论内、外因是单一出现,或同时存在,均可导致伏气的形成。而伏气形成之后,假设要进一步形成为致病因素,那么需依赖两个外部条件,一是春阳萌动,一是外感谢发。如张氏指出:“寒气之中人也,其重者即时成病,即冬令之伤寒也;其轻者,微受寒邪,不能即病,由皮肤内侵,埋伏于三焦脂膜之中,堵塞气化之升降流通,即能暗生内热,迨至内热积而益深,又兼春回阳生触发其热,或更薄受外感以激发其热,是以其热自内爆发而成温病。”2 伏气的邪伏部位张氏认为,伏气之邪侵入人体后,多伏于半表半里三焦脂膜之中,而伏于该处之邪堵塞三焦气机升降,日久化热,多可因人体脏腑经络素有虚损而乘机窜入虚损之处。因此,伏气在初始阶段那么位于三焦脂膜之中,之后趁化热之机,可窜至体内素有虚损的任何脏腑经络之中。如张氏指出,“因所受之寒甚轻,不能即病,惟伏于半表半里三焦脂膜之中”“伏气伏于膜原”“窜入胸中空旷之府”“伏气窜入阳明,兼入少阳”“所伏之气亦随之化热而窜入少阴”“伏气下陷于奇经诸脉中”“伏气下陷于血室”“邪伏脂膜之下,久而入胃”“伏于包肾脂膜之中”等等。3 伏气的致病特点伏气致病,多为温热内发、脏腑受灼、阴液耗伤之证。张氏认为,伏气所化之热,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