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民国时期科普教育的开创与探索

民国时期科普教育的开创与探索_第1页
1/7
民国时期科普教育的开创与探索_第2页
2/7
民国时期科普教育的开创与探索_第3页
3/7
民国时期科普教育的开创与探究摘要:民国时期,科普教育受到国家和知识界的普遍重视。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下的归国留学生,组成了颇有影响的科学家群体,他们通过组建各类科学社团,积极进展科普教育。30 年代,随着民族危机加深,科学救国思潮进一步高涨;为改善我国民众科学教育落后现状,在一些政府官员与知识分子的助推下,科学化运动兴起,科普教育也逐渐转向普通大众。简言之,民国时期的科学普及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起步,在夹缝中求生存,在知识分子和政府的努力下,取得一定成效。关键词:民国;科学普及;渠道民国初年,就有先进的知识分子踏上了追求“民主”与“科学”的道路,尤其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这次运动沉重打击了统治中国 2000多年的传统礼教,启发了人们的民主觉悟,推动了现代科学在中国的进展。面对科学普及落后的现状,无论是政府还是民间团体都做出了积极的努力。探究民国时期的民众科普教育进展历程,有助于加深我们对那个时期特定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的了解。从学术层面来说,民众科普教育是科普层面的社会教育,有其相对独立的历史源流,对其进行讨论,可以作为近代社会教育进展演变的新视角。其次,从现实意义来讲,科学技术己成为决定各国进展的重要因素,在科技快速进展的前提下,民众科普教育的重要性也逐渐凸显出来。弗兰西斯·培根曾经说过,“知识的力量不仅取决于其自身的价值,更取决于它是否被传播以及被传播的深度和广度”。一、民国时期开展科普教育的原因(一)开启民智的需要。1915 年的新文化运动是一场以“民主”与“科学”为主要内容,改造国民性、改变中国人思维和行为方式的思想启蒙与思想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使得科学深化人心,中国兴起了科学主义思潮,人们在追求科学、反对迷信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这一时期科学家普遍重视科普。任鸿隽在《科学教育与抗战建国》一文中指出,科学教育应包括理科教育、专门学校的应用科学教育及“一般科学常识教育”(又称“社会教育中之科学宣传”)。但是在 1930 年以前,不论政府还是科学运动团体,都注重于“高深的专门讨论机关的设置,或致力于学校教育之改良,而忽略了民众科学教育的实施。[1]因此,对于民众的科普教育不容乐观。社会教育虽然不以科普为重点,但科普却是社会教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科学教育不再是知识分子的专利品,科学事业与大众生活无法分开。当时国人的思想受中国传统的影响,在继承老一辈人经验的基础上,认为生病了是...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民国时期科普教育的开创与探索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