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画像石的雕刻技法对汉画像石的雕刻技法,从本世纪初开始,关野贞、孙文青、滕固、李发林、吴增德、蒋英炬和吴文祺、王恺、长广敏雄、土居淑子等学者都进行过分类和讨论。由于各家所依据的分类原则不同,造成各种雕刻技法的名称各异,同一种雕刻技法,各家的叫法也不一致。1980 年,蒋英炬和吴文祺根据滕固提出的这一分类原则,进一步将汉画像石的雕刻技法细分为线刻、凹面线刻、凸面线刻、浅浮雕、高浮雕和透雕等六种。这是迄今对汉画像石雕刻技法较为妥当的分类。根据笔者近二十年来对各地大量汉画像石实地观察的结果,汉画像石的雕刻技法可分为线刻和浮雕两大类。线刻类技法表现的重点是物象的轮廓,而浮雕类技法表现的重点是物象的质感。两大类中又可各自细分为若干具体的雕刻技法。一、第一类线刻类线刻类技法刻成的作品,因不需要表现物象的质感,物象的轮廓和细部全部用线条来加以表现。这种画像石作品,与其叫做石刻,倒不如叫做以刀代笔的绘画更为贴切。从拓片看,这类作品实际就是一种白描画。线刻类技法,又可细分为三种。(一)阴线刻这是一种用阴刻的线条来表现物体形象的雕刻技法。这种作品的最大特点,是画像表面没有凹凸,物象与余自在一个平面上。因对石面的处理方法不同,这种技法有两种表现形式。A.平面阴线刻,即在磨制平滑的石面上用阴线刻出图像。早期即西汉晚期到东汉初的作品,线条粗深而拙稚,图像简单,如江苏连云港市锦屏山桃花涧汉墓石椁画像。晚期即东汉中晚期的作品,线条细如丝发,刚劲准确,图像复杂,常用来刻画大场面的图像,如山东诸城前凉台孙琮墓的庭院图画像石。B.凿纹地阴线刻,即余白面留有平行凿纹的阴线刻技法。做法是,先用凿、錾等工具以较细的平行凿纹将石面打制平整,再以较粗的线条刻出图像,给人以粗犷朴拙之感,如河南南阳杨官寺汉画像石墓的主室门扉画像。中国绘画的一个很大的特点,在于善于运用线条进行艺术制造。而中国绘画与汉画阴线石刻画唯一的不同在于一个是画线,一个是刻线,即把绘好的線条用金属工具刻上。这种阴线石刻画还往往要上一层色彩,有白色、黑色、红色、蓝色、绿色等。由于年代久远,这些色彩多已剥落,但留下的残迹仍依稀可辨。所以,阴线石刻画与绘画在风格上基本一致。为了突出石画上的物体形象,有的就在物体的轮廓线内刻上麻点、鳞纹、线纹作为装饰,并示区别;有的则在轮廓线外刻上这些装饰纹;还有的在轮廓内外都有装饰纹。(二)凹面线刻所谓凹面线刻,就是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