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十七年文学话语成因摘要:十七年文学中颂歌话语泛滥,但也不乏异样声音。这与中国自古以来就有而且至今仍根深蒂固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文以载道”思想有关,同时也是作家主体意识的自律性与泛政治化语境的他律性的双重作用的结果,而且苏联文学的影响也起了一定的作用。因此,要客观地看待十七年文学。关键词:颂歌反拨文以载道自律他律对外沟通“十七年文学”指的是从 1949 年到 1966 年的文学。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家的叙述话语是同政治的权力话语相连的。所以这一时期的文学活动是以颂歌为主。但在文化环境相对舒缓的时候,也有异样的声音出现。所谓异样,是指它不同于主流的颂歌。但严格说来,也不能称之为批判,充其量只能是对当时文化政策、文化现象的一种批判修正和反拨。“十七年文学”因为主题的单一、人物形象塑造的模式化、艺术水平不高等问题,为现代人所诟病。但是作为一个特别时代的文学,它还是有着现实意义的。近几年来,对“十七年文学”评价逐渐增多,或许是因为人们道德价值沦丧,或许是因为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怀念,或许是现代文学经验引起人们的失望……不管怎样,“十七年文学”还是有一定探讨价值的。我们说,理解文学思潮、文学作品不能孤立地去看,而是应该把它放在具体的历史环境中去分析。“十七年文学”不管是颂歌话语还是反驳声音都是有其出现的原因的。下面我们就“十七年文学”话语的成因稍作探讨。一、中国传统的文学与政治关系的延续“文以载道”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可谓是源远流长,自孔子的“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的思想,到汉代王充的文章“为世用者,百篇无害。不为用者,一章无补”,到曹丕热烈的高呼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再到韩愈明确提出“文以载道”思想,我们可以看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文学与政治的关系距离很近,甚至一度文学与政治合二为一。两者的这种暧昧关系历久弥远,自古以来分子常常拿文学来做文章,以达到其政治目的。他们常常拿诗来“讥政事之得失”。达官显贵中有知识分子撰文歌颂,为太平盛世、为朝廷唱颂歌;怀才不遇者、愤世嫉俗者也拿起手中的笔,对朝廷现状不满者,更是以文纳谏,故而有“讽喻”之说,且这样的作品流传下来的颇多。枚乘的《七发》就是以文纳谏的典范。到了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虽然名义上批判“文以载道”的观点,但是不论是诗界革命还是小说界革命,其目的都是用文学来改革现实社会,文学实质上也是为其政治目的服务的。纵观整个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