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抗战时期桂林地区木刻创作与鲁迅左翼文学之关系摘要:抗日战争时期,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民族面临亡国灭种,西方各种文化艺术思潮不断涌入中国。新木刻运动得益于鲁迅先生等人的极力提倡下,迅速进展壮大。而当时的重庆、桂林和昆明作为国统区三个文化重镇,有着特别的文化历史背景。该论文以桂林这一地域性特征,结合鲁迅左翼文学与木刻艺术之间关系进行探讨,以求从一个侧面梳理清楚当时的文艺思想与主张。关键词:历史文化名城木刻创作左翼文学大众化一、鲁迅文艺思想在国统区的传播鲁迅革命文艺思想体现于文学和艺术两方面,影响深远。其进展扩散是通过文艺青年的不断传播形成,而抗日战争时期的桂林不同程度的受其影响。鲁迅革命文艺思想又称为左翼文学思潮,早期发起还有沈瑞先和冯乃超等,其思想主张是以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方法对现存文学现象批判,强调对社会上存在的黑暗面给予无情暴露与猛烈批判,同时需要强调出作家或艺术家的世界观与作品真实性,鼓舞积极推动文艺的大众化运动进展。鲁迅是新版画木刻的提倡者,早年著作有《近代木刻集》两本、《引玉集》、《死魂灵一百图》、《凯绥.珂勒惠支版画选辑》、《苏联版画集》,与郑振铎合资编印《北平笺谱》、翻刻《石竹斋笺谱》等。1931年,在上海创办木刻讲习会,鲁迅邀请日本友人内山完造的弟弟内山嘉吉开办学习木刻场所。这些与鲁迅有过文化思想沟通的木刻家,都或多或少传承了鲁迅的革命文艺思想,且不少到过国统区桂林生活与艺术创作。抗日战争时期爆发后,原先只有几万人的桂林城进展到后来的 60 多万。其中就有从上海、北平、南京、武汉、浙江、广州等地迁徙过来的知名文学艺术家多达上千人。这些文化人早年在沿海接受的思想文化较为先锋,视野更为开阔。因此,体现在其创作主题与国破家亡的时代精神观念上,手法显得具有独特与新颖性。落实到绘画艺术思想上则是,主张“大众化”,满足革命需要。特定时期从事木刻的艺术家几乎都具有文化人应有的历史责任自觉性,这种自觉性与鲁迅的文艺思想是不谋而合的,也可以归纳为特别环境下的人物典型性格特征。“凡是从事版画创作的人,思想上几乎没有一个不是倾向革命的,紧跟时代的前进步伐的,表现在他们的作品上亦复如此。”2 从而,早期从事木刻的文艺家几乎都被划为左翼阵营。因此说,抗战时期的桂林在文艺思想创作上间接受到鲁迅革命文艺思想的指导影响。二、对“民族化”与“大众化”的再度认识绘画创作中的民族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