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衷收藏的北京人北京曾经被誉为“大琉璃厂”中央电视台著名播音员赵忠祥曾回忆说:“横眼看去,小时候我住在四合院里的人家的摆设,能记起来的东西,如胆瓶、条案、太师椅,在当代人眼里就都是古玩。我五六岁上,去人家串门,这些东西就已经摆了几十年了,应该是人家爷爷辈、父叔辈买的吧。当时他们家里的人都有六七十岁了,这些东西应该是清代的。一屋子上点档次的东西一摆,活脱脱就是一个琉璃厂古玩店。”现在人们所说的古玩,其实就是那时人们的日常生活用品;而现在称为珍玩的东西,当时就应该是一种艺术品。旧京城的几处古玩交易市场厂甸是宣武区南新华街路东一条小胡同。庙会期间,席棚布帐鳞次栉比,商摊货贩比肩靠背,喧闹异常。历史上的厂甸庙会北起和平门,南抵梁家园,西到南北柳巷,东至延寿寺街。以新华街、海王村、火神庙、吕祖祠为核心地带。厂甸庙会分散在以海王村为中心的不同地段,海王村内主要经营北京小吃、糖果、粗细杂货、蜡人、鬃人、泥人、鲜花以及日用百货。海王村的北面,现在的中国书店办公楼前,有三四排古玩玉器摊,所售器物以大路货居多,价格不是很贵,很适合百姓的口味。东琉璃厂的“火神庙”是著名的珠宝玉器市场。火神庙的几进院子里,鳞次栉比的摊位上摆满了珠宝、玉器及各种古玩,在这里人们可以淘到自己心仪的宝贝。20 世纪 60 年代初,北京人口大量增加,厂甸的面积已经容纳不下逛庙会的人,加之又逢自然灾害,物资供应紧张,厂甸庙会曾终止。直到2001 年,北京市政府决定恢复厂甸庙会。久违了的厂甸庙会,在与北京百姓阔别了近 40 年后,又回到了百姓中间。如今的荣宝斋依旧是琉璃厂文化街上店面面积最大、经营文房四宝最为丰富的店铺。因为荣宝斋是著名老店,琉璃厂文化街已经成为广集天下图书、字画、古玩、文房四宝的所在,成为国内外游客了解老北京文化的必游之地。“文化大革命”是个特别的历史时期,运动是从破“四旧”开始的,古玩字画首当其冲。这一时期存于民间的古玩大部分被毁。“破四旧”中“地富反坏右”、文化人的古玩自然在破除或“归公”之列,工人、贫下中农家中的古玩(大多数是老式陈设及陪嫁的瓷器)也是横扫之列,遇到“觉悟高”的就自己就给砸了,“觉悟低”的就张罗卖掉。尤其是京郊的农民,后来得到机会,纷纷怀抱着、肩挑着或用自行车推着进城,变卖古董。一时间文物商店门前排队卖古董,成了一道风景。虽然给的价钱极低,但也比被白白砸了强。“文革”后期的琉璃厂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