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稀有地球》看科普类书籍翻译【摘要】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化进展,为了满足读者对世界的了解与认识,翻译书在当今社会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根据教育部所做的中国图书杂志出版市场讨论报告,无论在书种、图书销售量、畅销书排行榜以及好书推举榜上,翻译图书一直都占有相当的比例,因而一直对社会有相当的影响。笔者学习外语以来,也在不断在学习如何当个称职的翻译者,但在将近两年的训练期间,所接触者多是散篇文章,未曾有过译书的经验。通过尝试对《稀有地球》一书部分章节的翻译,让笔者获益良多,也了解到要掌握译书的品质,就必须与出版社密切合作,无论是译前、翻译过程中,或是译后进行审校工作,都需要和编辑充分沟通协调,因而决定以这次译书的经验,做为讨论论文的主题加以探讨。【关键词】稀有地球;科普类书籍;翻译自 1980 年代中期,非文学类的翻译书籍逐渐成为市场主流,科普翻译书也是其中之一。所谓的科普即是“科学普及”一词的缩写,根据《科学人》定义,科普书是以较为简单易懂的方式,为一般大众解说科学的观念,让科学知识能普及社会大众。二、科普翻译作品最常出现的问题1.内容不正确内容不正确方面可以大约归类为三点:(1)专有名词错误。翻译科普书必定会碰到许多专有名词,范围可能涵括各个领域,由于科普翻译是在传播知识,词语译名的正确性当然不容忽视。(2)英文理解错误。在翻译科普书籍时,无论内容为何,最基本的要求都是正确无误。不同于文学翻译,科普翻译没有太多想像、自由发挥的空间,只要翻译者没有看懂原文,或是对原文一知半解,就很容易出错,误导读者。(3)数字处理不当或错误。科普书中也可能有许多数字出现,这也是翻译者需要注意的部分,因为中英文对数字的表达方式不同,翻译者只要稍不留神就可能看走了眼,导致译文与原文的意思天差地远,或是译文照著原文文字的习惯讲法走,导致中文读者需要略微思考才能了解。2.文字不通顺科普翻译与其他翻译相同,为了达到充分理解的目的,必须要译文通顺自然,许多科普书籍虽然内容无误,但叙述方式完全照著原文的文法走,让人不忍睹视。3.翻译策略的选择由于许多科普翻译的原文都来自美国,而美国是世界上少数还全面使用英制的国家,自然原文会出现许多以英制单位表示的数字,当然不将英制转换为公制并非翻译上的错误,这其实与翻译者所实行的翻译策略较为相关。假如翻译时不加以转换,绝大部分对国人来说无甚意义。既然科普写作、翻译的目的是为了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