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形式中思想蕴涵分析-电影音乐论文-艺术论文中国目前正处于从电影大国向电影强国迈进的阶段,以现有的院线基础和广阔的受众资源,中国电影商业类型片还有巨大的潜力可供挖掘。21世纪以来,中国电影市场化的经验,已经充分证明了价值观对于商业电影的重要性,而且也证明了积极的价值观与大众文化理想的呼应关系,这是对以往精英意识与大众文化对立观念的超越。如《我不是药神》这样的影片,市井小人物程勇最终却成了利他主义的英雄,内在积极的价值观成为叙事的动机,形式因此才具备了感人的艺术效果,这也充分体现出中国类型电影意识正在走向成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电影发生了几次重大的变化,从而在全球化和理论深度等方面有了长足进展。但是,中国电影需要仔细思考的问题依旧很多。比如,中国电影如何在国际市场上真正获得影响力?中国文化和美学思想如何能够获得更多的形式表达机会?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应该把思考的重心放在艺术形式上。或许,在有些人看来,强调文化思想的时候,却要讨论形式,这是否本末倒置呢?事实上,具有普遍性的美学思想总是需要找到具有稳定性的形式,比如,在爱森斯坦的蒙太奇思想中就蕴含着压迫——抵抗的基本范式,这一范式在《战舰波将金号》的五幕诗剧结构中反复出现。再如,日本的生活流电影也一直延续着自己的形式特征,把东方自然美学思想熔铸为特有的风格。对于中国电影来说,武侠片、功夫片当然是一种成熟的类型。然而,表现中国智慧和思想的成熟电影模式,能够得以持续进展的却不多。像带有浓郁中国美学特点的费穆电影,以及吴贻弓、凌子风等人的电影风格并未得到很好的进展延续。这既是几次剧烈转型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与我们的电影观念有关。所谓的艺术电影并非是天马行空的产物,它有着内在的思想和美学逻辑,并由此带来独到的观察视角和表现形式。要想弘扬中华文化和美学思想,对这些电影形式的讨论和批判是不可或缺的。或许,依旧有人认为这些文化思想和形式已经过时了,没有办法适应当代物质和文化的消费习惯。然而,与中国文化带有亲缘性的日本电影,如是枝裕和的电影为什么在中国还有那么多的拥趸?任何一种文化思想都可以找到最为恰当的表现形式,如信奉二元对立者,的形式必定是矛盾尖锐冲突之后的结局;信任内生转化者,其艺术表现则可能实行似水流年的形式,这些都是思想外化于形式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