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袖成锦摘 要:俳句是日本诗歌在近代所进展出的独特体裁,在短短十七个字中歌咏世间万种风情。本文通过对日本江户时期三大俳人之一的与谢芜村的创作理论探究以及作品赏析,尝试勾勒俳句对汉诗的受容与变容,一探在文化交容中生发出的诗意风景。关键词:与谢芜村;俳句;和汉文学一、继承与创变:江户“风雅之寂”与“かな書の詩人”俳句在江户时代开始流行,具有创世意义的第一人便是为人熟知的松尾芭蕉,他使俳句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具有了独特的价值追求,吸引了一众弟子,通称为蕉门俳人。后世直至今日的讨论者们几乎都一致同意,俳谐中流淌的本质上是“游戏”的精神,是志向超越的审美态度。这一点尤以蕉门俳谐为胜。芭蕉提倡“高悟归俗”,提出俳句的道是为“风雅之寂”。风雅归其本义从诗经中来,是田野之风与宫廷之雅的对立与统一,既复归自然质朴又要超脱达到雅境——寂境。寂是俳谐的审美趣向,也是俳人的生活态度与方式。凡呈现出生活本真自然之风皆可取,目所见,田舍、鱼市、蛙塘、麦地、孩童的嬉戏、行者的一叹,无一不是生活,无一不是俳人创作的素材。也因此,何人都可以随手拈来一组静物,排列成十七个音节,自称俳人。芭蕉及其直系弟子逝去后,俳句就曾陷入衰落,市町间流传的俳句沦为低俗泛滥的糜音。归其原因,俳句以日常为素材,看似简单,实则极难。它要求俳人们以俳的心态来生活,如此才能在生活中寻见寂的踪迹,“从那种无限广泛的素材世界的混沌种,寻找出具有特别的俳谐趣味的结晶,以此在行住坐卧中养成一种精炼的风雅精神或俳谐眼光”①。与谢芜村是芭蕉的第一个继承者,使衰落中的俳句得以中兴,也是他连起了诗与俳之间的桥。与谢芜村(1716-1783 年),俳号宰町、宰岛、落日庵、夜半翁等,是江户时代中期著名俳人、画家、作家,江户天明年间俳谐中兴时期的核心人物。芜村的俳句深受汉诗影响,因此被后世文人上田秋成称为“かな書の詩人”,即用日文假名来创作汉诗的诗人。芜村既继承了芭蕉所提出的“高悟归俗”,在俳句创作上大力提倡俳句应复归芭蕉之风,同时提出了独特的“离俗论”:“俳谐所崇尚者,是使用俗语,又要离俗,也就是从俗情种超脱出来……有一位禅师提出过一个’听一只手拍出声’的公案,这就是’俳谐禅’之心法…”听者听罢,觉得离俗之所微妙难以捉摸,便再问有无捷径。芜村答,“有的,那就是读汉诗。……可以再汉诗中寻求离俗之法,此外不必他求。”②概言之,芜村推崇的离俗之法有二,一是禅宗的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