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天成彰显艺术之美根雕艺术,是以树根的自生形态及畸变形态为艺术创作对象,通过构思立意、艺术加工及工艺处理,创作出人物、动物、器物等艺术形象作品。根雕艺术是发现自然美而又显示制造性加工的造型艺术,其工艺讲究“三分人工,七分天成”,意为在根雕创作中,应主要利用根材的天然形态来表现艺术形象,辅助性进行人工处理修饰,因此,根雕又被称为“根的艺术”或“根艺”。根艺渊源,经久不息我国的根艺历史可谓是源远流长。早在原始社会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已经会采纳树根或竹根制作装饰品。1982 年,湖北省荆州地区博物馆清理马山一号楚墓时发现了我国战国时期的根雕艺术作品《辟邪》,作为镇墓兽的这件根雕作品,虎头龙身,四足雕有蛇、雀、蛙、蝉等纹样,富有动势,显示出两千三百多年前中国古代汉族人民的根雕艺术品已达到了自然形态和人工雕琢巧妙结合的水平。西汉时期,孔子的后裔曾利用楷木自然弯曲的形态制作拐杖。南北朝时期,我国开始出现不少利用树根制作的杖头、笔筒、佛柄、抓背、烟斗等有用品和家具。隋、唐以后,根雕不仅在汉族民间普遍流传,同时也得到皇室贵族的青睐,使得根艺进展不断趋于繁荣。据《新唐书·李泌传》记载:“泌尝取松樛枝以隐背,名曰‘养和’,后得如龙形者,因以献帝,四方争效之。”说的是唐时邺官李泌采纳天然树根,制作龙形抓背献给皇帝一事。韩愈在《题木居士》中有“火透波穿不计春,根如头面干如身。偶然题作木居士,便有无穷求福人”的诗句。诗中的“木居士”,就是一件被视作“神佛”形象的根艺作品。宋、元时期,根的艺术不仅在宫廷和民间流行进展,同时还出现在石窟、庙宇之中。到了明清两代,中华根艺日趋成熟,明代有以竹根雕著称的濮仲谦为代表的金陵派和以朱鹤为代表的嘉定派。根艺家们不仅利用木、竹根创作出供人欣赏的摆设,而且还雕刻具有有用价值的家具及其他有用品。从明代苏州画家仇英绘制的《金古图》、《桃李园图》、《赚兰亭》等画中,可观赏到画家细致描绘的树根太师椅、树根拐杖等多种根雕艺术品。而清朝时期的根艺作品《玉玲珑麒麟》、《凤凰》等作品更是将根艺的神韵表现得淋漓尽致。民国时期,根艺制作和生产日渐衰落,许多艺人改行或转业,根雕技艺到了濒临灭绝的境地。改革开放的春风又让根艺在中国大地复苏并进展,而坐落于漂亮的四川盆地周山区西缘的芦山县,在汉代是蜀郡属国,因蕴含丰富的乌木材料且根雕艺术在这里生根发芽使其而被誉为“蜀根”。曾受千年蜀汉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