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与禅宗的关系一、禅宗的环境与茶道的普及其次,茶道的推广得力于禅门僧侣。杜牧的《江南春绝句》里有句话: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其实这种兴盛不仅是南朝,北朝也一样,南北朝直至隋唐是佛教进展的鼎盛期,寺庙林立、僧侣众多。而人们常说:名山有名寺,名寺有名茶。由于僧人对茶叶的需求,从南北朝开始,茶就通过分布在南北各地的名山胜迹中由僧侣传播开来。中唐之后佛教的八大宗派[v]中除了禅宗和净土宗外,其他宗派都走向衰微,而那时天下寺院多半都属于禅宗的道场。茶道的初始若以唐代陆羽的《茶经》为标志的话,从这点来定论茶道的推广得力于禅宗也无不可(因为禅宗的确立也是在唐代)。禅宗特有的山林禅风和自给自足的经济方式,使得禅宗的各大门派兴盛的同时也带动了僧侣对茶道的进一步推广。禅宗从四祖道信、五祖弘忍至六祖慧能一直延续着朴素的山林禅风,这种山林禅风为避开统治者对宗教信仰的干涉,也为修禅打坐提供上佳的环境,通常选择远离城市的山林居住。而这样的环境对于茶叶的培植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另外出家人离开了政府官宦的支持,势必要有自给自足的经济作为保障。出家人由于信仰的限制,还要考虑到经济收入的方式不能与戒律相违反,培植茶叶无疑就成了最好的收入方式之一。僧人所住的环境大多是云雾袅绕之壑谷,或是清泉竹林之山涧,无一不透露着幽雅脱俗之气,这在很多茶诗中就有所表现,如唐朝灵一禅师在《与元居士青山潭饮茶》中描写到:野泉烟火白云间,坐饮香茶爱此山,岩下维舟不忍去,青溪流水暮潺潺。宋代永颐禅师在《食新茶》说到:自向山中来,泉石足幽弄饱此岩壑真,清风愿暇送。当然,佛门清静优雅之环境还只是茶道的外在条件,因为真正的茶道还必须具有深邃高远的禅意。二、禅宗的坐禅与茶道的药理关系出家人讲修行,而修行的根本是戒律的秉持,在戒律的基础上出家人的必修功课就是打坐修禅,虽然禅宗里对于禅的表现可以不拘于任何的行式,即所谓的担柴运水皆是道,但也只有少部分人才能达到那样的根基,所以禅宗道场还是设有专门供人打坐的禅堂,还必须以打坐的形式来修炼定。佛家旨在净化人们的心灵,而净化的主要形式就是坐禅。早期禅师饮茶的最初目的就是为了坐禅,据《晋书-艺术传》的记载,东晋著名僧人单道开于后赵都城邺城昭德寺修行时,精进坐禅,不畏寒暑,常常是昼夜不眠,以饮茶苏解乏。到了唐开元年间,僧人饮茶之风尤盛,在唐代封演的《封氏闻见记》中写到:(唐)开元中,泰山灵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