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鸟儿欢乐地飞行王紫江教授说:“我要尽最大的努力,在有生之年把自己所学的知识和积累的经验奉献给鸟类的保护事业……”——题记一件深蓝色毛衣、一顶灰色帽子,脖子上挂着一副望远镜、一台照相机……扎在人群中,王紫江教授就是一个普通人,可就是这个看似平凡的老人,却在云南鸟类的讨论领域中有许多惊人的发现。1988 年,在昭通发现黑颈鹤;1990 年,在楚雄州发现孔雀;1993 年冬季,在新平县首次发现鸳鸯在云南繁殖;……王紫江,大理洱源白族人。1939 年 11 月,在战争年代认识并结婚不久的父母返回云南,在途经湖南芷江时生下了他。他在云南长大,由于父母都忙于革命工作,从小学时他就会了自己照顾自己。1957 年,王紫江考入云南大学生物系动物学专业,当时就立志要在动物学方面学点东西,为保护及合理开发利用云南动物资源方面献上一份力量。1961 年毕业后留校,担任云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系教授,长期从事动物学教学科研工作,重点讨论鸟类。1999 年 12 月退休,王紫江教授并没有让自己休息,而是更加专心地讨论鸟类。当之无愧的“红嘴鸥之父”王紫江教授告诉记者,他在学生时代就开始关注云南的动物,云南大学生物系动物学专业正是他的第一志愿。在念大三时,他开始调查讨论水禽。1985 年红嘴鸥大量进入昆明,王紫江教授和一些志同道合的人走到了一起,开始对红嘴鸥进行讨论和调查。红嘴鸥进入昆明的前两年,捕杀、损害红嘴鸥的事件时有发生。为了保护红嘴鸥,王紫江带领人们到学校,到红嘴鸥觅食地、栖息地以及红嘴鸥集中的地方宣传、普及保护红嘴鸥的知识。1987 年 1 月 20 日,在他的提倡下,昆明市红嘴鸥协会应运而生,当时会员只有寥寥几十人,却是我国最早为保护一种鸟类而成立的 NGO 组织。为了红嘴鸥,王紫江教授差点丧生。1992 年 12 月底,红嘴鸥进昆明的数量不同寻常地锐减,市区竟一只也见不着。为了摸清缘由,王紫江教授和两个会员乘上快艇进入滇池考察,返回时,快艇急转弯翻在了滇池里。冬天的滇池水异常冰冷,那天,假如不是一艘小船上的渔民救了他们,几个人即使不被溺死,也会在冰冷的湖水里冻死。十多年过去了,红嘴鸥协会由原先屈指可数的几个人进展为有 200 多名热心人士组成的团队。假如红嘴鸥来了,大队人马一下子拉出去,同步统计工作几个小时之内就能搞定。若出现类似 1992 年底那样的情况或许也不需要王紫江教授亲自出马了。1994 年王紫江教授自编、自费出版《红嘴鸥》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