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论“礼崩乐坏是儒学走向衰落的重要原因

论“礼崩乐坏是儒学走向衰落的重要原因_第1页
1/11
论“礼崩乐坏是儒学走向衰落的重要原因_第2页
2/11
论“礼崩乐坏是儒学走向衰落的重要原因_第3页
3/11
论“礼崩乐坏是儒学走向衰落的重要原因摘要:礼乐,是人类特有的文化形式。它对于法律规范人们的日常行为和激发内心自觉遵守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从两千多年儒学的逐步衰落与“礼崩乐坏”基本同步的走势可以看出,后者是导致儒学衰微的重要原因。与此相反,中国佛教却格外重视礼乐的教化作用,除了引进印度原有的“梵呗”之外,更在很大程度上吸收儒家及其传统礼乐,融合形成了具有本土特色的礼乐制度,成为推动佛教进展的有力因素。即使在佛教遇到外力空前的沉重打击之后,依旧能依托礼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迅速得到恢复与进展,而儒家却由于缺乏礼乐文化的有力支持,未能做到这一点。这也从反面证明礼乐对于儒学复兴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关键词:礼乐文化;儒学;佛教礼乐礼乐,是人类特有的文化形式。古代礼乐源自于上古先民的尊祖意识和祭祖习俗,以后历经夏、商、周三代的历史演化,被逐步扩大,并系统化和制度化,汇合成为一整套的典章、制度、规矩和仪式。礼的作用在于建立一种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共同遵循的秩序和行为范式。若从宗教的层面来说,则是一种人神沟通、天地和谐的中介和表现形式。乐由人心而生,是促成礼的“增上缘”,它不仅丰富礼的形式和内涵,并且增强礼的感染力,即《礼记·乐记》所谓“礼以道其志,乐以和其声”也。礼乐并称,同时与刑、政相配合,从而达到“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的目的。要不然,“礼崩乐坏”或“无礼义,则上下乱”。礼、乐、刑、政四者,共同构成了古代的治国之道。而作为自命承担礼乐文化使命的儒家,其价值理想原来就是从夏、商、周三代的礼乐制度中引申出来的。一旦礼乐崩溃,四者之中失去其半,仅剩刑、政二者,如同巨人被斫双臂,其作用自然大打折扣。综观儒家在中国二千余年封建统治中所充当的角色,大致如此。儒学的衰落主要出于礼乐的丧失,后世乃至于今日的疲弱不振,亦与此密切相关。特别是佛教、道教礼乐的兴起与进展挤兑了原本属于儒家的宗教地盘,使得儒家礼乐无法得到复兴。近代以来,国内外学界、社会贤达甚至某些政界要员曾经为“儒学复兴”而竭尽全力,但收效甚微,正与上述两个原因有关。一“礼崩乐坏”是春秋时代最大的特征之一。在这一时期 240 年中,弑君 36 次,其中还有子弑父的,如楚国太子商臣。而贵族士大夫窃国专权者,有鲁国的季、孟、仲氏,齐国的田氏及晋之六卿。此外,大夫的家臣也起来反对其主人,原先“自大夫出”的政权,又下移至“陪臣执国命”。面对周礼走...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论“礼崩乐坏是儒学走向衰落的重要原因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