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诸葛亮在大部分人中的印象是什么

诸葛亮在大部分人中的印象是什么_第1页
1/2
诸葛亮在大部分人中的印象是什么_第2页
2/2
诸葛亮的评价 1 根据我们对三国历史的一般认识,诸葛亮早已是世所公认的千古名臣究其个人而言,诸葛亮不仅足智多谋,有隆中对与联吴抗曹之战略远见,而且忠心辅佐蜀汉两代君主,有六出祁山鞠躬尽瘁之忠臣义举;究其历史地位来看,最为孱弱的蜀汉政权,得以在魏、吴之夹缝中求得生存,离不开诸葛亮东和北拒之功效。所以,无论是刘备创业阶段,还是刘禅为帝时期,诸葛亮与蜀汉政权之关系可谓休戚与共、互相成全。此外,得益于影响巨大的文学作品《三国演义》,使得诸葛亮在世人心目中智慧与忠诚的形象,也被无限拔高,代代传颂。 诸葛亮的评价 2 影视剧《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 尽管夸张、溢美是历史题材文学作品的惯用手法,并不能作为史实而采。但在历史文献中,对于诸葛亮的记载却也同样体现出其忠臣之本色。《三国志诸葛亮传》十分清楚地记载着:当刘备兵败于陆逊,仓皇逃至人生的终点站永安白帝城后,其于弥留之际,特向前来接应的丞相诸葛亮说出了那番著名的托孤之语: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意思就是我儿子刘禅假如成器,你便好生辅佐;假如是个败家子的话,就请你取而代之。面对如此重托,诸葛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此后,诸葛亮诚如其言,对内尽心尽力辅佐刘禅治理蜀汉;对外六出祁山,征伐魏国,力图匡复汉室;最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殒身于北伐军中,从而成为一代忠臣的典范。 值得说明的是,《三国志》的撰著者陈寿本就是蜀汉人,《三国志》中《蜀志》的大多取材,正是基于蜀汉建国以来,史官的如实记载。所以从史料的真实性而言,白帝托孤语应是对刘备临终之言论的如实记载。也正因为此,陈寿才将这段感人的故事放置于严肃的历史记载之中,陈寿之后,无论西晋常璩撰《华阳国志》,还是北宋司马光撰《资治通鉴》,也都将此事记于史文,这本身就是一种肯定与表彰;元代胡三省于《通鉴》此事后注云:自古托孤之主,无如昭烈之明白洞达者。清代学者何焯、桂馥也都分别在自己的读书笔记《义门读书记》与《晚学集》中,称刘备此举近乎尧舜禅让,是英雄之士之大略的绝好体现。显然,根据古代学者的理解,刘备对诸葛亮可谓肝胆相照、信赖有加,正是超越了一般的君臣关系,因而才会有如此肺腑之托。 现当代以来,历史学家周一良先生结合魏晋南朝时代托孤现象,认为所谓君可自取实际上是当时普遍流行于世的一种特别的激励之词,是君主对于臣下的勉励,诸如同时代的孙策,在身故之际也曾对作为顾命之...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诸葛亮在大部分人中的印象是什么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