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提问设计与思维能力培育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假如把学生的大脑比作一泓平静的池水,那么老师富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课堂提问就像投入池水中的一粒石子,可以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启迪学生的心扉,开拓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处于思维的最佳状态。在教学工作中,老师应根据教学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层次和要求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更好地理解学习内容。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进展思维能力,提高思维的积极性、灵活性和制造性。一、设计情境式问题,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二、设计发散式问题,培育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我们常常听到有的学生说:“上课听得懂,一做题就发怵。”究其原因就是思维缺乏灵活性。通过对优等生和差等生的解题过程观察发现,优等生可以从同一题的信息源产生不同的假想,然后对每一种假想进行合理的思维推理,一旦一种假想思维受阻能立即转换思维方式; 而差等生从同一题的信息源产生的假想不仅单一而且缓慢,往往“一条道走到黑”。我们常说要使这类学生“头脑开窍”就是要培育这些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有目地的根据同一问题设计发散式的问题,如在一题多解和多变的习题讨论中,增强思维发散与知识交叉,增加思维的宽阔性、灵活性。三、设计探究式问题,提高学生思维的制造性。在当代人才的多种素养中,有决定意义的是能及时获得信息、处理信息和高度应变的创新能力,而应变创新能力的核心是制造性思维,它是思维的最高层次活动。对学生来说,制造性思维能力就是利用已学过的知识和经验制造性地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独特的见解,新颖的解法,公式独到的证明或应用等。学生的制造性思维活动和科学家发现规律一样带有强烈的探究动机,也经历提出问题、建立假说、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等几个阶段。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材精心设计一系列探究式的问题和实验,引导学生在思考和实践中,发挥他们的制造力。课堂提问的设计直接或间接决定着学生思维能力的进展,教学中老师不仅要课前精心设计问题,授课时还要给学生独立思考锻炼的机会,鼓舞学生多思,启发学生巧思。老师自己要对学生的见解给予分析,充分肯定正确的见解,对错误的要善于诱导,使他们的思维在老师的引导下,得到深化,受到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