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中非关系的迅猛进展,中国与非洲之间的问题不断突显,中国与非洲人民在交往中出现的误解亦日益增多。非洲大学生是非洲青年精英,是非洲未来进展方略的制定者和参加者,其世界观、价值观及其对中国的认识将影响中非关系的基本走向。因此,在非洲的汉语推广中,超越语言培训本身,引导非洲大学生调整观念结构,将对其思考中非关系的性质产生重要影响,进而为我国制定对非中长期外交政策提供现实依据。喀麦隆是中部非洲重要的国家之一,自然资源丰富,拥有重要港口,是中部非洲内陆国家连接外部世界的重要通道。而且,喀麦隆教育体系较为完善,巨有较大的进展前景。因此,进展与喀麦隆的关系,是中国布局中部非洲不可或缺的一环。 2024 年 10 月,本人被派往喀麦隆雅温得第二大学孔子学院,担任该院设在喀麦隆极北省首府马鲁阿大学高等师范学院教学点的中文老师。本人所在的教学点拥有中西部非洲唯一的中文专业。中文专业的学生相对固定,学习时间长,汉语水平相对较高,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具备接受更高级中文思考模式的能力。因此在教学实践中,为学生解读中国及中非关系的中敏感问题已成为可能。 本人讲授的一门课为《中国思想史》,教学对象是中文专业四年级学生。在一次课堂讨论中,学生提出了几个所谓敏感的问题,包括:中国人为何不信仰宗教?中国在非洲推行的政策是“新殖民主义”么?中国在非洲的经营摧垮了非洲的民族经济?如何看待中国的艾未未?面对大数这类问题,作为一个在浙江师范大学非洲讨论院从事专门讨论的讨论人员,回答起来并不困难。但对于一般不了解国际关系和国际政治的志愿者,或者学对外汉语教学或者中文出身的老师而言,这些问题就不是那么容易了。更为困难的是关于艾未未的问题,因为它涉及中国国内政治进程,在国内也是禁止讨论的,我们在这方面的信息十分有限。面对这些问题,我是这样处理的: 一、关于宗教。先问学生为什么会有宗教,列述三大世界宗教产生的背景。并作如下说明:人类生活于自然与社会之中,其核心内容就是处理各类关系。人类需要处理的关系至少包括两组,一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一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任何一个国家,一个社会要维持正常的运转均须处理好以上两组关系。作了以上阐述之后,问学生是否同意这个观点。学生表示同意。接下来,陈述中国人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于是,将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和谐观念、传统伦理等方面的一系列观点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