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环画难忘的精神图画连环画的历史悠久连环画是一种古老的汉族传统艺术,以一幅幅连续的图画来叙述故事,刻画人物,是各种年龄和文化层次都可以接受的一种通俗读物。北方人称之为小人书,南方人的叫法更奇葩些:公仔书、菩萨书、伢伢书。连环画的历史悠久。出土的马王堆汉墓,就发现漆棺上有许多“故事”,如“土伯吃蛇”“羊骑飞鹤”等,这些故事都是用一幅幅连续的画幅来描绘的。莫高窟的敦煌壁画中关于佛本生故事,表现手法也是连续的绘画。到了宋代,印刷术发达,连环画自然从石头和墙壁,转入到纸张上。这应该就是连环画的演变过程。及至民国时期,连环画已经成为出版印刷的重要内容。《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封神榜》等名著,都有连环画版本问世。叶浅予的《王先生》、张乐平的《三毛流浪记》,是这个时期重要的作品,风靡几十年,迄今还被人津津乐道。曾是国人主要的娱乐方式之一连环画真正走向繁荣发达,是在新中国成立后。1951 年底,一本新期刊面世——《连环画报》。顾名思义,这是一本以连环画为内容的刊物,也是连环画界的最高、最为权威的出版物。它一经出现,立即赢得一片喝彩。画刊主要刊登一些大众喜闻乐见的作品,这些作品尽管多从政治上解读一个时期的党和政府的大政方针,但活泼的表现形式却得到了诸多读者的认可和追捧。所以,当时的《连环画报》发行量和影响力相当大。当然,单行本的连环画受欢迎的程度并不在专业刊物之下,甚至更高一些。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看连环画是国人主要的娱乐方式之一。那个时期,娱乐生活相对单调、匮乏,有有文化的人也不像今日比比皆是。许多人接受不了纯文字的读物,特别是学龄前或刚踏入校门的孩子,认的字有限,却又有强烈的求知欲、好奇心,连环画恰恰切合了这种需要,弥补了这个缺陷,成为相当多人的“挚爱”。一批在今日看来仍很有艺术价值與艺术地位的连环画应运而出。像丁斌曾、韩和平的《铁道游击队》,贺友直的《山乡巨变》,陆俨少的《牛虻》,赵宏本的《白蛇传》,刘继卣的《杨门女将》《朝阳沟》《东郭先生》等,深深教育和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人,印刷数量更是出奇地惊人。10 册本的《铁道游击队》先后再版 20次,印数高达 3652 万册。名家厕身连环画,另一层原因是稿费很可观。退回若干年前,画家作品的价位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丰厚。我在西安鼓楼曾看到过齐白石 1950年代初期的条幅作品,画得十分精致。讲解员解说时告知,当时每幅的收购价只有 40 元人民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