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断平衡框架及在我国政策分析中的适用性基于政策范式【摘要】20 世纪 90 年代建立的间断平衡框架因融合了渐进与变革两种政策变迁状态而被认为是对渐进主义理论的重大超越。该框架认为,注意力状态及其信息处理模式是政策选择和变化的基础,而政策变迁状态取决于问题界定与制度结构之间的互动。在政策变迁过程中,子系统政治的负反馈作用使得政策处于垄断状态,宏观政治的正反馈作用促使政策垄断崩溃。政策变迁存在长期渐进均衡和短期重大间断两种政策变迁状态。但在我国缺乏子系统政治与宏观政治这一制度基础的特定的政策环境中,利用政策议定场所的变化来界定间断与平衡存在很大不适用性。因此,借鉴霍尔的“政策范式”概念,本文认为政策变迁状态取决于政策总体性目标:政策总体性目标变化反映政策间断式变迁,政策工具及其水平设置变化反应政策均衡性变迁。在此基础上,本文试图基于中国背景对间断平衡框架作出一定的修正和本土化说明。【关键词】间断平衡框架;政策变迁;政策议定场所;政策范式;政策总体性目标一、引言西方政策理论中对于政策变迁的讨论一直在理论和实践的交互影响下不断进展。所谓政策变迁,可以理解为由于外部条件或内部要素的影响,政策呈现不断演化的过程。而从 20 世纪 50 年代至 90 年代,在批判传统理性决策模式基础上,渐进主义模型开始得到进展并在政策制定和变迁领域讨论中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在该时期,政策制定被看作是对原有政策的边际调整和细微修正的过程,因而政策变迁呈现一种“不断试错”和渐进进展的特征(Lindblom,1959[1];Wildavsky,1964[2])。但随着 20 世纪70 年代以来美国政策外部环境的急剧变化,大量政策领域发生重大变革,相关政策所表现出的非渐进性和突变性使得传统渐进主义模型面临着经验和理论上的批判。实践上的困境要求政策变迁理论对政策变迁的形态和历史逻辑作出相应的解释和回应,因而 70 年代末以来政策进展的动力学(thedynamicsofpolicydevelopment)讨论在学术界也重新兴起。其中,针对渐进主义模型的局限性,在借鉴古生物学领域生物进化过程中的间断平衡理论基础上,鲍姆加特纳(FrankBaumgartner)和琼斯(BryanJones)1993 年正式提出了政策议程的间断平衡框架,该框架因融合了渐进变迁和非渐进变迁的政策模式而迅速成为 90 年代以来政策变迁讨论的主导范式。[3]该框架认为,政治过程通常由一种稳定和渐进主义的逻辑所推动,因而大多数政策领域呈现稳定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