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忠实与连环画陈忠实对于将其作品改编为其他艺术形式总是乐观其成,他认为其作品被改编为影视、话剧、秦腔等形式与读者观众见面,是对他写作的最大肯定与褒奖。在诸多改编形式中,陈忠实对连环画可谓情有独钟,他直言:“关于连环画的记忆全都是温馨。”其短篇小说《接班以后》、《高家兄弟》、《信任》,以及长篇名著《白鹿原》都曾被成功地编绘为连环画。我们可以通过连环画这一传统艺术形式来回顾陈忠实文学人生的不同重要阶段,从另一个侧面了解其对文学创作的独立寻找和自我剥离。一、《接班以后》一炮打响在陈忠实刚刚踏上文学创作之路之时,对其作品的连环画改编就已开始了。《接班以后》是陈忠实的第一篇短篇小说,首发于 1973 年第三期的《陕西文艺》上。小说描写了新接班的村支书刘东海坚定阶级立场,迎难而上,与四队长刘天印弃农经商的“错误倾向”做斗争的故事。斗争的胜利让老支书刘建山为代表的老一代掌权人感到振奋,“接班”的成功代表着“我们的党是大有希望的,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前途无限光明”。任何作品也无法逃脱时代的限制,《接班以后》不可避开地突出了“农业学大寨”的生产热潮和“批林批孔”的阶级斗争。但小说故事曲折完整,语言文字清新自然,陈忠实的文学个性已成气象。人民文学出版社资深编辑何启治读后,认为这篇小说的结构框架具备扩充为一部长篇小说的可能,遂向陈忠实约写长篇,令当时的陈忠实竟有些茫然不知所措,认为这事好比“老虎吃天”。1975 年 8 月《接班以后》被改编为连环画,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脚本改编者是茹桂、王韶之,王三县绘画,六十四开本,共六十二幅画面,首印二十五万册,第二年 1976 年 3 月即第二次印刷,定价零点零八元。连环画的创作坚持了当时流行的革命现实主义道路,以严肃的创作态度再现了小说原作。從画面来看,绘者很注重对典型场景和典型人物的塑造,农村的房屋街道、屋里屋外的用具摆设、修渠打井的战斗施工场地等情境的描绘突出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对主要人物的刻画避开了当时所谓的“红、光、亮”的脸谱化套式,给读者留下一种真实亲切、生动感人的印象。尤其对新支书刘东海的肖像绘画更是传神地再现了陈忠实的描写:“小伙子穿着紫红色绒衣,披着粗布棉袄,肩上扛着打井用的绳索一类什物。他长得脚大手大,粗壮结实,尽管穿着绒衣,仍然可以看出那突出的胸脯上隆起的肌肉疙瘩;粗壮的脖颈,显得浑厚有力;四方大脸,黑里透红,宽阔的额头下,是一双睫毛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