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工匠精神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探析摘要:我国制造业要迈向中高端水平,迫切需要大量具有工匠精神的高技能者。高职院校作为培育制造业专业人才的主要基地,应当抓住机遇,加强“工匠精神”校园文化建设,培育具有精益求精、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技术精湛的学生。关键词:工匠精神;制造业;高职院校;路径方法“工匠精神”一词近年频繁出现在各类报刊和报道中,在写入两会后成了社会各界讨论的热点之一。有专家指出,“工匠精神”不仅能促进中国经济的转型崛起,还能促进中国社会的文明进展,也能促使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的深刻变革。1 高职教育中加强“工匠精神”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校园文化是打造学校核心竞争力、体现学校软实力的一张名片,是一所学校的灵魂。高职院校加强“工匠精神”校园文化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1.1 实现“中国制造 2025”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的需要。当今世界,科技革新日益加快,国与国之间综合国力的较量更多体现在人才储量的较量,中国要想挤入高端制造业,需要一大批优秀工匠。他们将是实现“中国品牌”走向世界的核心竞争力,是打造“中国制造”的人才基石,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人力支撑。目前,影响中国制造质量和品牌价值提升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缺少一种“工匠精神”。德国、瑞士、日本制造业强国的地位是依靠工匠精神支撑起来的,同样,这种力量也将成为实现“中国制造2025"最坚实的物质基础和精神动力。1.2 高职学生练就一身技能的需要高职学生要让自己成为出色的高技术技能人才,则必须经历实践的磨砺。工匠精神所蕴含的内涵即是锲而不舍、精益求精、勇于创新和超越自我等内容,对于高职学生技能的打磨和素养的提升有了明确的指引作用,也起到很好的法律规范作用。“工匠精神”氛围中的学生更能体会到劳动的欢乐,执着于自己所做项目,不受外界干扰,不为眼前利益所惑,守得住“孤独”与“寂寞”,重视积累与沉淀,实现自己更大的人生价值。2 影响校园“工匠精神”建设的消极因素2.1 体力劳动及体力劳动者社会地位地下“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在很多人的头脑中根深蒂固,认为手工艺者低人一等,这种偏见阻碍了工匠精神的传承。大部分父母不同意自己的子女长大后去从事体力活或是一线技工的;年轻人更难沉下心来专心做手工艺,工匠群体人数越来越少,严重制约着“工匠精神”的宣扬。因此,高职院校在恰逢“中国智造 2025”关键时刻要积极宣扬崇尚劳动、推广工匠精神的校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