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药》独特而深刻的艺术构思关键词:《药》构思暗线独特深刻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药》创作于“五四运动”前夕,小说以“光复会的徐锡麟刺杀安徽巡抚恩铭,事败被捕,其心被恩铭的亲兵残酷地挖出来,炒食净尽”(鲁迅《范爱农》)以及革命者秋瑾被杀等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事件为背景,反映了辛亥革命后的中国社会现实,具有强烈的艺术震撼力量,令人深思。小说《药》一明一暗两条线索贯穿着买药、吃药、议药(包括议夏瑜)、上坟这四个场面,刻画了华老栓等一群病态的人物,勾画出一个病态的小社会;同时,也用侧面描写的手法,刻画了夏瑜这个革命者的形象。小说虽然篇幅不长,但主题开掘之深及反映社会生活之广,令人惊叹。显然,这令人惊叹的艺术效果,是与其深刻而独特的构思分不开的。本文将通过假设对比,对《药》独特而深刻的构思作点浅显的剖析。假设《药》只写四个人,即华老栓一家三口加上卖人血馒头的“浑身黑色的人”,只围绕他们四人安排一条明线:买药——吃药——华大妈上坟,只写这条线索下的三个场面:《药》的第一节,华老栓找“浑身黑色的人”买人血馒头——第二节,华老栓、华大妈哄小栓吃人血馒头——第四节,华大妈独自给小栓上坟。这样假设的构思,省去了原文写夏瑜的一条暗线,也省去了原文的第三节和第四节中夏四奶奶上坟这些内容。按这样假设的构思来写,可不可以呢应该肯定的是:按假设的构思来写,也是一个完整的故事,也刻画出了华老栓、华大妈的朴实愚昧的性格特征。他们用人血馒头给儿子治病的不幸遭遇,也能引起读者的同情与思考。这样的故事,在当时的新文化运动时期,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也有一定的审美价值。然而,《药》与假设的构思相比却更具有深刻性和独特性——其构思的深刻与独特表现在:在上述假设构思这条明线的统领下,增加了“议药(包括议夏瑜)”和夏四奶奶上坟这两个场面。这样,其主题开掘之深与反映社会生活之广,与假设构思的深与广相比,就更胜一筹。首先,有了“议药(包括议夏瑜)”和夏四奶奶上坟这两个场面,就给《药》增加了一条写夏瑜的暗线:夏瑜因反清而坐牢,在牢里还劝牢头造反,后来被杀头,鲜血被刽子手康大叔卖钱,死后还遭茶客们诽谤、辱骂。夏瑜是悲剧式的革命者。他的悲剧就在于“革命者为愚昧的群众奋斗而牺牲了,愚昧的群众并不知道这牺牲为的是谁。”写夏瑜的这条暗线,是表现《药》构思深刻而独特的第一个方面。其次,“议药(包括议夏瑜)”这个场面,给我们展现了由一群病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