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由浪漫主义向现实主义转型的原因探析内容摘要:五四前后,鲁迅创作方面经历了从浪漫主义向现实主义的转变。本文试从当时复杂的社会现实对其历史观、认识观、社会观等产生的影响,以及鲁迅的困顿人生来揭示这一文学风格的转向。关键词:鲁迅 浪漫主义 现实主义 转型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思潮萌芽于 20 世纪初期,促成这一发现的是当时的思想启蒙思潮。梁启超在维新运动失败后,思考维度由社会政治领域转向文化层面,开启了思想启蒙运动的先河,在此浪潮中最具先锋特质的当属鲁迅。留日学医阶段,鲁迅广泛阅读歌德、拜伦、雪莱等作家的具有浪漫主义因子的作品,深受尼采、叔本华等人哲学思想的影响。他发表的《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文章是当时提倡个性张扬、崇尚主观的重要论文。文中他表达了独特的关于文艺本质的见解,将文艺的重要性提高到了“决不次于衣食,官室,宗教,道德”的地位。他在《摩罗诗力说》中写道:“由纯文学上言之,则以一切美术之本质,皆在使观听之人,为之兴感怡悦。文章为美术之一,质当亦然,与个人暨邦国之存,无所系属,实利离尽,究理弗存。”这里可以看出鲁迅有意识地强调文艺的功用,在于“能涵养吾人之神思”,在于“撄人心”。在对浪漫主义的热烈追求中,鲁迅很有现代意识地抓住了摩罗诗人的抵抗破坏精神,将思维的向度由客观外在带到了主观内心,以此来反对旧的文学传统。但这种重精神而轻物质、力求通过改造人的精神继而改造社会的“疯狂式”呐喊,难免暴露出唯心主义倾向。五四狂飙突进式的到来,他的凭借一腔热情来从根本上改变社会的夙愿在残酷而又复杂的社会现实面前显得极其脆弱。在生活这位伟大的导师面前,鲁迅不得不调整自己的步调,由以往固守的浪漫主义情怀向现实主义转型,但这并不意味着对浪漫主义的完全否定或抛弃,相反是将浪漫主义精神的重主观与个性、崇尚自我表现的积极因素融入现实主义。温儒敏认为:“鲁迅创作的现实主义框架中,是兼容着浪漫主义的因素的。”加之五四时期西方现代主义的大量涌入,鲁迅也一并吸收,使得他的现实主义风格更加深化,表现出鲜亮的个性特色,这也是鲁迅的伟大之处。1911年鲁迅根据自己在故乡绍兴参加革命宣传活动的生活实感创作了这一以辛亥革命为背景题材的文言短篇小说《怀旧》。而辛亥革命的失败,让鲁迅转入对革命失败教训的思索,并以此反思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此时的鲁迅无论是思想上还是创作风格上已是现实主义的气派。下面从以下几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