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骨髓炎治疗 1 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本组 15 例,男 9 例,女 6 例,年龄 17~52 岁。其中股骨 8 例,胫骨 4 例,跟骨 1 例,锁骨 1 例,髂骨 1 例;有窦道形成 12 例,X 线片均证实有死骨存在。 手术方法有窦道者切除窦道,结合 CRX线片测出炎性髓腔长度,宽度约 1~,沿其纵轴骨刀切开一侧皮质,一般不超过管状骨周径的 1/3[1]。摘除死骨,彻底清除死腔内脓苔,刮除髓腔内炎性肉芽组织,直到骨面有少量渗血为止。%碘伏浸泡死腔5min,生理盐水冲洗,然后干纱布填塞。根据死腔容积大小,计划植骨量,人工骨与自体骨体积比为 1∶1,取髓骨松质骨尽力剪碎,呈锯末状备用。将人工骨按 5%比例加入“泰能”粉剂,掺均匀,加固化剂,调成糊状,再掺加自体骨一起调匀,并做成颗粒状,热盐水纱布包裹,约 10min 后颗粒成型、硬化。取出腔内纱布,不留空腔,明胶海绵封口。关闭切口负压引流。没有形成窦道的骨髓炎,患者一般抵抗力较强,死骨周围皮质增厚,腔内脓液内炎性肉芽组织较多,并有包壳形成。术式同前,只是植骨前在增厚的皮质上细钻头钻数孔。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再植入混合骨,关闭切口,可不放引流。 术后处理所有患者均在术前或术中做细菌培育。选用 1~2 种敏感抗生素治疗并理疗,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有条件者可行高压氧治疗,改善局部皮肤营养不良,术后 2 天拔引流管,隔日换药,12~14 天拆线,指导患者患肢行非负重功能锻炼。结果 14 例患者拆线后伤口愈合良好,3 个月后局部皮肤营养状态好转,1 例股骨骨髓炎拆线后伤口渗出,窦道形成。术后 2 个月有混合骨自窦道流出,行二次手术取出混合骨,依据细菌培育结果,应用抗生素盐水冲洗治疗 2 周,伤口愈合。6 个月后再次植自体骨治愈。经过 1~5年随访,除1例外均无复发,症状消逝,患者均在术后1年内恢复正常生活与轻体力工作。 2 讨论 慢性骨髓炎均合并有周围软组织慢性炎症,局部血液循环差,皮肤营养不良,致使局部骨骼循环血量减少,药物治疗局部相对血药浓度低,是药物难以治愈的重要原因。再有死骨形成,急性发作时细菌繁殖,组织细胞坏死,产生脓液不能引流,以至窦道形成,经久不愈。治疗原则:清除死骨、炎性肉芽组织和消灭死腔[2]。手术已达到了清除死骨及炎性肉芽组织,混合骨载药植入达到了消灭死腔的目的。 近年来,载药人工骨实验讨论已取得了较大的进展。王传军等[3]用人工骨携带%的妥布霉素将其植入兔股骨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