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社会保障体系雏形初现 今日, 中国 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关注 社会 保障。可是,“社会保障”在10 年前,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还是一个陌生的词语。 昔日的中国,人们对扶贫对象好像比对社会保障更为熟悉,那一直是多年来幅员广阔的贫困 农村 的主要任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具有 8 亿农民的中国农村率先进行农村 经济 改革。虽然直到今日农村人口年平均收入还仅仅是城市人口的 40%,但是,对比以往,农民正在走出贫困,日益富裕起来。 随着国有 企业 改革,职工面临打破大锅饭的福利体制时,城市职工感到了对社会保障的需求。1996 年,零点市场调查与 分析 公司在京、沪、穗等城市进行了一次民意调查,社会保障上升到第二位,成为这几个城市仅次于社会治安而被关注的热点 问题 。 为了初步了解公众对社会保障和社会保险的认识、态度和观念,北京勺海市场调查有限公司受《中国劳动报》的委托,采纳北京城区居民住宅电话号码系统抽样的办法,于 1998 年 4 月 26 日对在职或曾经就业的 18—70 岁北京市民进行了电话访问,成功访问了 219 位市民。统计结果显示,除住房制度改革外,医疗制度改革、失业下岗问题、养老保障制度改革与社会保险有关问题,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一、 现代 社会保障的意义 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源于 19 世纪八十年代德国俾斯麦政府的社会保险立法。但是,社会保障一词直到 1935 年才在美国的《社会保障法案》中首次出现。当时美国人制造社会保障这个词,是为了以其全民化和统一管理的特点,与以前从 1883 年德国俾斯麦政府首创的职业化和分散管理的社会保险制度相区别。但是,到 1942 年英国发表《贝弗里奇报告》,又主张用全民化、一体化的社会保险制度来消灭贫困,所以,在当时,社会保障与社会保险在本质上没有很大的区别。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西方国家社会、经济的 进展 ,社会保障作为“社会安全网”和“经济稳定器”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影响 也日益扩大,对于它的界定也因此起了变化。社会保障可以理解为一种收入保障或者资金保障。在七十年代中期以前,人们就是将社会保障看作是收入保障,与社会服务并列,同是社会福利这个大概念下的一个属概念,即:社会福利社会保障+社会服务。 这是社会保障的一种中等的界定。它的外延也扩大到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津贴、以及两种准社会保险制度——雇主责任制和储蓄基金制。 七十年代的“石油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