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部皮肤套脱伤腹部袋状皮瓣术后护理 【关键词】 手部皮肤套脱伤 腹部袋状皮瓣 手是人类劳动的器官,也是最常用、最易受伤的部位。在现代工厂中,高能量损伤越来越常见,手部皮肤套脱伤发病率也逐渐上升;当手部皮肤套脱伤导致皮肤大面积缺损后,腹部袋状皮瓣转移术是一种较理想的治疗方法[1]。本院 2025 年12 月至 2025 年 12 月收治 18 例手部皮肤套脱伤行腹部袋状皮瓣转移术患者,预后均较理想。现将手外伤患者腹部袋状皮瓣转移术后的护理措施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 本组 18 例,其中男 11 例,女 7 例,年龄 18~47 岁,平均(±)岁;挤压/砸伤 3 例、切割伤 5 例、撕脱伤 10 例。 治疗方法 患者入院急诊清创后可 I 期或待坏死界限明确后 II 期行腹部袋状皮瓣转移术,在腹部设计合适大小、形状切口,将缺损处埋入腹部皮下,进行缝合。术后观察切口、皮瓣等,进行患肢制动,皮瓣成活 3周后行再断蒂手术。 结果 本组患者手术次数 2~5 次,平均次。皮瓣均顺利成活断蒂,无一例皮瓣发生中途撕脱;皮瓣蒂部局部感染 4 例,经换药、抗生素应用后控制。 2 护理 一般护理 保持病房宁静,室温控制在 24℃~26℃左右,湿度保持在 60%~70%,严禁吸烟。病房应定时紫外线消毒,床单被套高压灭菌。给予患者心理护理,保持其情绪稳定。鼓舞患者增加营养。术区用 40~60W红外线灯照射,距离 40~50cm,时间/次、2 次/d,以保持患手周围温度恒定。 术后观察 记录患者生命体征特别是体温变化,以及创口周围有无红肿、渗出情况。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尽早处理。术后绝对卧床休息 7~10d,避开卧向患侧。应对患肢进行良好固定、制动,观察 1 次/1~2h,强调外固定位置不能移动,避开因体位的改变使皮瓣牵拉、扭转甚至撕脱,特别是麻醉未醒、午睡及夜间入睡时应防止不自主活动。如发生蒂扭转或血运不佳时, 应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有效镇痛 手部感觉神经丰富,故术后痛苦常较剧烈,尤以术后 24h 最为剧烈[2]。痛苦可致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使血管痉挛,而有效的镇痛可明显缓解焦虑及痛苦程度,避开患者躁动。推举患者使用 PCA 型止痛泵,内含曲马多、芬太尼等多种药物混合,患者可自行控制追加药液的输注剂量,达到个体化用药的目的。 用药护理 术后须使用抗炎、抗凝、活血等药物[3], 预防感染可使用头孢类药物;如发生感染,则需行创面培育确定致病菌及敏感抗生素,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