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新国乐思想讨论概述 摘要:新国乐思想是我国近代的重要音乐思潮之一,抗战时期不同音乐家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国乐的走向问题上形成了极为不同的三种见解:沿承五四时期的国乐改进观,重内容轻形式的国乐观以及无分中西的国乐观,这些见解成为整个中国近代国乐问题上的主要观点。关键词:抗战时期新国乐中西音乐五四新文化运动后,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受到西方音乐文化更为猛烈的冲击,如何处理中西音乐的关系逐渐成为中国音乐进展前途的核心矛盾问题,新国乐思想在此时的出现既是代表了众音乐家在国乐进展问题上的新观点和新主张。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前,中西音乐对比的言论早已经出现,如 1903 年匪石所着《中国音乐改良说》一文中即提出中国音乐较西方音乐的不足之处以及改良办法。这种中西对比的观点使得“国乐”的概念无形之中越来越清楚起来,国乐相较西乐的落后引起众多音乐家的关注和担忧,制造中国“新国乐”的需要也变得迫切起来。在五四时期的众多音乐文论中,尽管大多没有提到“新国乐”一词,观点也各不相同,但大部分都指出了中国旧有国乐的缺点,也包含了改进国乐,使其呈现新的面貌的意图。这些文论大体都围绕乐谱、乐器、音乐理论、和声这四个方面,或指出国乐在此方面存在的不足,或提出在这些方面的改革观点。“甲也许认为改进国乐应该从乐器下手;乙也许认为应该从旧乐谱的整理,新乐谱的创作下手;丙也许觉得应该实行西乐为标准来改进国乐;丁也许想西乐虽美,但国乐自有国乐的风味,改进国乐应依发挥国乐的特长为目的……”。这段话就在一定程度上总结出了五四时期新国乐思想的特点。但是相较之下,抗战时期的国乐改进观较五四时期更多了些总结与思考。以上所述这种改进的新国乐观仍然围绕着中西音乐关系问题进行思考,认识到中国音乐较西方音乐的落后从而主张实行改进的措施,以制造新国乐。但是,三十年代抗战爆发后,由于社会环境和时代要求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对国乐的理解也随之出现了新的趋向。抗战爆发之前,对于国乐的改进大致都围绕着民族器乐进行,或主张改进中国传统器乐曲,或改良中国传统乐器、乐谱,走中西相融合的道路,这种国乐改进思想也很难走出器乐的范畴。而抗战爆发后群众歌曲的大量创作和歌咏运动的兴起使得声乐得到了相当的重视,新国乐思想因此也有了新的变化。歌曲的内容以及形式之间的矛盾逐渐显露出来。陈洪于 1939 年所着《新国乐的诞生》一文,对“国乐”一词进行了不同以往的阐释,他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