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肾虚在消渴发病中的作用 摘要:从遗传因素、年龄因素、临床表现、治疗方法等 4 个方面论述了肾虚在消渴(糖尿病)发病中的作用,认为肾虚是消渴(糖尿病)发病的关键因素,补肾、护肾是防治糖尿病的有效方法之一。关键词:肾虚;消渴;糖尿病 消渴(糖尿病)的患病率在逐年增加,据统计我国目前已有亿人血糖偏高,40 岁以上患病率接近 20%。关于糖尿病的发病原因和机理至今尚未完全阐明,多数认为是一种与遗传、肥胖、内分泌失调以及代谢紊乱相关的临床综合症。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生与肾虚有密切关系,或曰肾虚是消渴发病的关键因素。早在《灵枢·五变篇》即有“肾虚则善病消瘅”的记载。 1 先天不足(遗传因素)是消渴发病的基础 糖尿病(DM)分 l 型糖尿病(T1DM)和 2 型糖尿病(T2DM),1 型糖尿病又称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目前认为遗传基因 HLA-DQ 是T1DM 的主要易感基因,某些环境因素可启动胰岛 B 细胞的自身免疫反应,使胰岛 B 细胞进行性破坏,终致胰岛素分泌功能完全丧失,靠外源性胰岛素维持生命,故有人称之为终身依赖性疾病。本型常有明显的家族史,在儿童或青少年期发病,遗传缺陷、先天不足的因素比较突出;2 型糖尿病有更明显的遗传基础,其家族聚集发病的倾向更为普遍。据调查 T2DM 的遗传率高达90%以上,女性遗传女性的比率更高,其孪生子的发病共显性的讨论均表明本病存在明显的遗传易感性。故现代许多医家将糖尿病归属于多基因遗传病。中医认为,肾主藏精,主人体的生长发育,为先天之本,若禀赋不足,肾精亏虚,即会产生许多遗传性疾病,反过来说,与遗传因素有关的疾病,中医大多责之为肾虚。肾虚,先天不足是糖尿病产生的基础。 2 肾精亏损(年龄因素)是消渴发病的内因 如上所述,1 型糖尿病主要在儿童或青少年期发病,与先天不足、肾精亏虚有一定关系。但 2 型糖尿病多见于成人,尤其是 40 岁以上的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明显增加,60-70 岁达高峰,说明肾虚是主要原因。经曰“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八八天癸竭,精少,肾脏衰”,故在人类步人老龄化的今日,糖尿病的发生会逐年增加,同时糖尿病已经成为老年病日益普遍的病种之一。南宋·严用和《济生方》“消渴之疾,皆起于肾”,杨士瀛《仁斋直指方》“肾水不渴,安有所消渴哉”,清·陈士铎《石室秘录·消渴证治》“消渴之证,虽分上、中、下,而肾虚致渴则无不同也。”由于先天不足,肾精亏损,阴虚生热,或复感燥热,导致消渴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