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数据库引论》课程的评价数据库课程是信息化社会中信息资源管理与开发利用的基础,在计算机本科课程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学好这门课对于以后的学习、研究、工作都起了相当重要的引导作用。本学期,上了丁宝康老师的数据库一课,感觉收益匪浅,在理论上对数据库理论有了整体性的认识,并通过实践更深刻地体会了数据库操作的内容。首先,教材是课程的重要载体,丁老师的这门课之所以硕果累累,首先在于他的教材用的特别好,这是国内同类教材所不能比拟的。我们用下来,有以下几点体会:1.内容新颖,理念领先。本教材长期跟踪ACM、IEEE的计算机课程体系和美国斯坦福大学等数据库教学方案的基础上,针对我国数据库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结合当今最新的数据库技术,现在已是第二版。丁老师总是努力要把最新的数据库成果带给大家,让大家能够体会感受到数据库发展的最新动向。2.中国特色,简显易懂。国内的数据库教程出的很多,但大多教材虽取材于国外教材,但是语言上感觉生搬硬套的多,感觉有些晦涩,读起来很吃力也不易懂。丁老师的教材,不但结合了最新的国外数据库技术,而且结合了施伯乐等著名教授在数据库方面进二十年的研究成果,达到了真的“中西合璧”。我们阅读感觉语言简洁易懂,十分亲切,读起来也很顺当3.层次丰富,形式多样。本教材及相关资源及其丰富,包括课程介绍、教学大纲、课程内容、电子教案、习题解答与自测题、模拟试题、PowerBuilder8.0上机指导、四大DBMS上机指导、学生优秀自学札记(10篇)、学生优秀信息系统设计论文(14篇)、学习推荐书目这样11项内容。对于同学学习,大大提高了充实性。丁老师这门课深受复旦学生的好评,还在于他独特的教学方法,丁老师概括为:“三种方式、三个板块、两条主线、两个端点、两个环节、一个中心”的教学方法。整个教学活动,围绕“提高学生基本技能、创新能力”这个中心展开,沿着数据库发展史上的两条主线,即数据模型的演变和数据语言的演变,通过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引领同学在数据库的多彩世界中遨游。大家在其中不仅学得了数据库的整个知识体系,同时在实践中领回了研究学习的方法,同时为以后的进一步深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丁老师这门课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在于他的信息化程度相当高。同学们在课余可以登录复旦大学校园网的校内数据库教学网站中,或是登录到高等教育出版社的理工教学网http://-st.com.cn/?pub_id=22392的网站中,也可查阅到以上提到所有教学资源,在课外构建了相当丰富的“第二课堂”。其网络课堂部分还在逐步完善中。计算机系02级班长朱凌毅2005年1月20日